多彩小说网 > 中国近百年史 > 第十五章 清末内政

第十五章 清末内政

推荐阅读:庆余年林徽因书信集彼得大帝克林威尔清史论丛州县初仕小补拿破伦林肯苏格拉底中日战辑选录

一秒记住【多彩小说网 www.dctxt.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变法之诏书 拳匪之乱,京师失守,两宫出狩,几至不国。太后为收拾人心之计,用皇帝名义,于途中颁发罪己之诏,然于臣下犹多责备。及使团提出和议总纲,朝廷迫而承认,损失之重大,无以复加,乃下诏变法。其扼要之语曰:“深念近数十年,积弊相仍,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文法者庸人借为藏身之固,而胥吏恃为牟利之符,公私以文牍相往来,而毫无实际,人才以资格相限制,而日见消磨。误国家者在一私字,祸天下者在一例字。晚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学之本源也。居上宽,临下简,言必信,行必果,服往圣之遗训,即西人富强之始基。”其主张则改革弊政,庶可富强国家,办法则饬朝臣疆吏各就所知,条陈以闻也。

    张之洞等奏请变法 变法之诏,盖为挽回人心之计,张之洞于二十七年(一九○一)电请各省长官合辞奏请变法,不得,乃与刘坤一会衔上奏,五六月间,连上三疏。第一疏言教育,主张参考古今,会通文武,创设各级学堂,变通科举,奖励游学日本。第二疏论立国之道,中国亟应改革弊端,其列举者凡十二端。第三疏请用西法,建议采用者,共十一端。就其内容而言,深切国中之需要。顾范围太广,难于一时实行,况太后尚无变法之诚意耶?朝廷为便利商议条陈起见,创设督办政务处。政务处大臣请裁书吏差役,太后许之,而部中仍袒吏。其困难之症结,则部员不习公事,奉之为师,不肖者且与之勾结也。即此一端,可见革除弊政之难,采用西法,固不可能。

    朝中无人 综之,近代国内所需要者,无过于领袖人才,或具有远见之政治家,辨别轻重缓急,而能主持变法之大计,切实执行也。太后之年已高,思想固定,于拳匪乱后,仍握大权。德宗于时待遇视前稍优,仍不得亲理政事。二十七年冬(一九○二),两宫返京,途中撤去溥俊大阿哥名号。太后既得安然抵京,每日临朝,坐于殿上,一如往日。德宗坐于其傍,当军机大臣商议国政之时,默坐无语。其时国内需要开明强有毅力之君主,而太后实非其人,大臣中亦无领袖人才。其负有时望者,如李鸿章、刘坤一,不幸病死,朝中无人,既不欲全用西法,其所进行者,偏于整理庶政,改革积弊,及教育人才也。兹略言之。

    整理庶政 关于政治,太后诏设督办政务处,筹议改革事宜,停止卖官,又因公约之规定,改总署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巡警部,合前六部计算,共有九部。朝廷于此败后,设立练兵处,另练新兵,直督袁世凯办理最有成绩。其时中英、中美、中日商约,载明中国改善司法,三国均可放弃领事裁判权。政府命员改订法律,以谋收回丧失之主权。

    革除积弊 革除积弊,可别为三:一废八股。八股为考试之文体,注重解说经文,题初限于《四书》、《五经》,后则出自《四书》,文体整齐,有一定作法,束缚作者之思想,文除应试而外,别无他用,识者久欲废之。德宗曾诏令改试策论,而太后于政变后,恢复旧制,至是,诏自二十八年(一九○二),改试策论,八股遂废。二谕放脚。女子缠脚,既极痛苦,又伤身体。教士创设天足会,力欲改变恶习,尝请太后禁止缠足,未有效果。二十八年,太后诏谕妇女放脚。三满、汉平等。满人于政治上享受特殊待遇,不与汉人通婚。至是,种族革命之宣传日甚。二十八年,太后诏许满汉通婚,俄命旗人犯罪,用法一如汉人,将军都统等官,原用旗人,乃亦选用汉人。

    教育 教育改变方针,太后诏令整顿翰林院,饬编修检讨以上各官,课以政书,复办京师大学堂,改各省城书院为大学堂,府及直隶州书院为中学堂,州县书院为小学堂,奖励学生出洋,并办留学生考试,予以进士出身。及两宫回京,管学大臣张百熙筹得大学堂经费,以前强学书局旧址为筹备所,附设编译所。更当附言者,诏废八股,办理经济特科,亦为教育方针改变之表示。八股已见于上,特科仿自博学鸿词科,倡自贵州学政严修,由三品以上京官及督抚学政举送所知,入京试以策论。德宗诏令举办,以政变而罢。二十七年,太后复令举办,然防康党进用,录选者固未大用。

    财政之一斑 凡此改革,一为新事业之创办,一为积弊之废除。废除积弊,无须经费,新事业之创办,如添设官署、创办大学堂、召练新军、购置军火、无不需款,而巨大赔款多数出自海关。各省亦有摊派。国内财政,拳匪乱前已极困难,政府未有整理统一之计划,至是,帝饬各省摊派赔款,富庶之省,多至百数十万,又办烟酒税,直隶奉天年各八十万两,江苏、广东、四川各五十万两,余或三十万、十万、三万,他如创办京师大学堂,各省亦有摊款。地方长官,究用何法增加收入?朝廷概置不问,乃或增加厘金税率,或创办新税,征及细物,人民未得改革之利益,反先增加担负,其困难之症结,则财政尚未统一,政府且无整个之计划也。

    变法之要求 朝廷变法,本非出自本心,乃以环境之转移,时势之压迫,终亦不得不积极变法矣。初俄军利用拳匪之乱,占据东三省,不肯撤兵,造成日俄之战。日本地小民贫,尝为国人所轻视,俄国地跨欧、亚,为世界强国之一,乃自战争以来,日本陆军海军无不胜利,自此战后,亚洲人士屈服自怜之心理全然改变。中国受此影响,士大夫争言变法,以为日本立宪,召集国会,上下一心,应付事变。俄虽地广人众,然为专制政府,战争期内,内乱迭起。日本文化初自我国传入,其领土人口不及我国之广多,乃能变法自强,战败俄国,四十年内,竟跃为东方强国。中国果能效法日本,亦将转弱为强。太后于此情状之下,既倾向于变法,内外臣工亦争言立宪。尤当注意者,国人向视政府漠然无关,时亦改变观念,兹举三事证明。

    人民之觉悟 一、俄国占据东三省,强迫中国承认其地位,并签定条约。青年有为之士于上海集会,到者数百人,倡言流血、自主、自由、仇俄等说,官吏闻而大惧,盖集会讲演,国内向不多见。留学生之在日本者,多加入革命党,谋以武力推翻政府。二、美国排斥华工为时已久,三十一年(一九○五),不待我国同意,竟禁华工入境,通商口岸之商人,议定抵制美货,作为报复,广州、上海、汉口、天津等地次第实行。美国严重抗议,朝廷谕其停止,长官出示劝阻,遂渐失效力。三、兴学育才极为时人所重视,私人兴学者,时有所闻。其为常人所难者,小贩出身之叶成忠、瓦匠出身之杨斯盛,均出巨款兴学也。叶捐校址并出银二十万两,创办澄衷学校,杨出二十余万,建设浦东中学,其精神令人钦佩,足以证明人民觉悟矣。

    筹备立宪 积极变法,朝野上下视为国内之急切需要,朝廷首先裁员,京中各省裁去之冗员甚多。三十一年(一九○五),派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明年,五大臣归国,奏请仿行宪政。太后谕称民智未开,先从官制入手,诏饬王大臣议订官制,旋据覆奏,谕称军机处无庸更改,分设外务、吏、学、民政、度支、礼、陆军、法、农工商、邮传、理藩十一部,各部除外务部外,有一尚书及二侍郎,不分满、汉尚书、轮班入值,听候召对。又明年,臣下奏请立宪者益多,太后派员出使英、德、日,考察宪政,筹设资政院及访问谘议局,三十四年(一九○八),宣布谘议局章程,令各省督抚设立,宣示预备立宪,期为九年,及期召集国会,颁布宪法。地方官制亦有改革,东三省改设总督巡抚,余或添设衙门,或改名称。军政亦积极整理,分全国为三十六镇,采用征兵制,各省限于财政,多未成立,独直督袁世凯以全国之力,练成六镇,其兵仍多召募。至于法律,朝廷删除凌迟、枭首、戮尸三项,死刑至斩而止,编纂商法民法,又设审判厅于东三省,并于直隶、江苏试办。

    奖办学堂 教育则政府于三十一年(一九○五),创设学部,以国子监并入,其时间多耗于议订章程,学部奏定教育宗旨,曰忠君、曰尊孔、曰尚公、曰尚武、曰尚实,朝廷从之。学部设官专办京师大学堂,改学政为提学使,主持一省学务,高等专门学堂,则归部办理。其困难则主持者未能得人,师资缺乏,未有若何之成绩。学堂设立,士子仍重科举,学生不多,二十九年(一九○三),张之洞请递减科举,庶使舍学堂外,别无进身之阶,袁世凯且称科举为学堂之敌,主张废止。三十一年,诏停科举,以广学校。其奖学之方法,全以利禄诱致学生,可谓奇矣。政府以师范法政诸学,需材孔亟之故奖励游学。留学日本,乃成风气,在日读书为时甚短,所谓简易速成之流皆是也。然清季学风之丕变,卒赖有此举,盖其时游学者之优秀分子,大都于国学已有根底。归而兴学佐政,又多热心也。

    兴办实业 关于实业,朝廷改变传统观念,认其盛衰与国家之富强有关,迭派大员出国考查,创设商部,以便保护农工商业。日、俄战后,官吏提倡益力,太后改商部为农工商部。部订奖励工商章程,凡经营二千万元以上之实业者,赏以子爵,一千万以上者男爵。地方长官又设劝工陈列所等,其兴办之实业,除外国承办之铁路外,政府大借外债,先后建筑京汉、津浦、正太、道清、汴洛、沪宁、沪杭甬、广九铁路,以本国之力建筑之路,尚有北京至张家口铁路。绅商以为获利甚厚,亦筹款筑路,实则多为空谈,但风气固已改变矣。开矿亦为致富之原,创办最早者,一为漠河金矿,一为开平煤矿,颇赖李鸿章之主持与赞助。至是,绅商视为有利可图,争先开矿,其兴办者,有煤、铁、铜、石油等矿,然因先未调查矿苗,资本短少,经营又不得法,往往失败也。外人经营之矿产,则颇发达。

    严禁鸦片 上就改革或兴办之事业而言,其消极禁令,尚有严禁鸦片。鸦片自弛禁以来,吸者日多,国内种殖之区域益广。至是每年消费量数,殆在四十万石以上,较之鸦片战争之时,增达十数倍矣。大臣主张于立宪前禁绝,三十二年(一九○六),太后决心禁烟,公布章程。章程限种罂粟,商禁洋药进口,以绝来源,管理售卖烟土,禁止烟馆,勒限戒瘾,分给牌照以杜新吸,均为切实能行之办法。官制方药,准设戒烟会,以便吸者戒烟,严禁官员吸食,并责其督率绅董,以期实行。关于禁官吸食,凡有瘾者,限期戒断,倘有掩饰,立即褫革,并派禁烟大臣查验官员。于是官有所惧,自行戒烟,各省长官亦多切实禁烟。外务部更商于英外部。议定自三十四年(一九○八)起,英许将烟每年减运一成,迄于一九一七年终止。三年后,英认中国切实禁烟著有成效,二国议定条约,英允于七年内停止输入印烟,烟税每箱增至三百五十两。烟价昂贵,吸者益少,禁烟成绩信以此次为最。

    朋党之争 上言种种,似为中国复兴良好之时机,实则朝中无一领袖人才,足称政治家者,时值风气开通,士大夫亟欲变法自强,苟有主持大计之领袖,切实进行,则所谓事半功倍,不幸朝中无人,大臣惟事党争也。其握重权者,当推奕劻。奕劻久办外交,一无建树,二十九年(一九○三),兼任军机大臣,卖官受赂,细大不捐,迭为言官所劾,仍未改变。三十二年(一九○六),其子载振往东三省查案,道员段芝贵充当随员,买女伶献之,并以十万金献给奕劻,明年,段遂擢至黑龙江巡抚。御史赵启霖据以上奏,且曰:“奕劻、载振父子,以亲贵之位,蒙倚畀之专,惟知广收赂遗,置时艰于不问,置大计于不顾,尤可谓无心肝。”太后派员彻查,不能有所得。军机大臣瞿鸿机与奕劻不和,太后有所询问,奕劻使言官参奏其泄漏机密,瞿鸿机反而落职。两广总督岑春煊为太后所信,三十三年入京,太后委为邮传部尚书,岑氏面参侍郎朱家奎,太后即令革职。奕劻大惧,乃以广东会党起事为言,请再授为两广总督,太后从之,岑氏不愿就职,竟奉旨开缺矣。此可证明政治道德之卑劣,阴谋险恶,更不能望其顾及国家也。

    两宫死后之政治 政治改革进行之际,朝中虽曰无人,而太后听政年久,颇有威望。德宗虽无实权,然以变法之故,尚为民所拥戴,乃自三十四年(一九○八)夏,体弱多病,祭祀谢神,均命亲王代其行礼,十月病死。太后诏立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为帝,载沣者,德宗同母弟也。其子入承大统,年方三岁,明日,太后亦死。载沣奉旨为摄政王监国,尊皇后曰隆裕皇太后。袁世凯时任军机大臣,奉旨开缺,回籍养病,明年,改元宣统。载沣摄政,既无应变才能,又少政治经验,任用奕劻,心亦疑之。奕劻迭请辞职,又不之许,于是多所顾忌。不肯负责办理事务。

    谘议局 载沣摄政,本夙定之政策,颁布地方自治章程。宣统元年(一九○九),各省谘议局成立,其议员选举之资格极高,一省选举人不足十万,采用复选制,州县厅为初选区,府州直隶厅为复选区,初选被选者集于复选区选举议员。人数各省不同,多者一百四十,少者三十,原以进学额为标准,亦有酌加额数,或除为例外者。谘议局之职权,议决本省兴革事宜,决定预算及税法,公布修正单行章程,选举资政院议员,申复谘询事件,公断自治会争议等。督抚对之有监督劝告之权,并可奏请解散。开会时期常会年凡四十日。局有正议长一,副议长二,会同选出之议员(十分之二)驻于省城,办理事务。其性质近于督抚之顾问,顾自召集以来,颇能行使职权,盖就选举资格而言,士大夫处于优利之地位,其人固能善用新得之权利也。

    咨政院 宣统二年(一九一○),咨政院成立,议员共二百人,半数钦派,中有王公大臣绩学之士,及纳税最多之人民,半数由谘议局选出,并经督抚挑选者充任,额占谘议局议员十分之一。其职权则审查预算、通过法令、弹劾内阁等。皇帝有最后决定之权,咨政院开会,亦能行使职权。

    国人之失望 以上种种,树立立宪之基础,殆不可非,朝廷于宣统三年(一九一一),颁布官制,裁撤内阁军机等,采用外国内阁制,总理大臣一人,协理大臣二人,下设外务、民政、度支、学务、陆军、海军、司法、农工商、邮传、理藩部,各有大臣一名,废去尚书侍郎之名,并裁撤吏部礼部,组织视前简单,不可谓非进步。所可异者,总理大臣任用奕劻,协理大臣满、汉各一,十部大臣满人占七,汉人三人。革命党人方倡言种族革命,而朝廷重用满人,当国人要求速开国会之际,而亲贵反多居于要津,乃与时论相违。各省谘议局议员推举代表,迭次请愿速开国会,罢免亲贵。咨政院及督抚亦请召集国会,摄政王始许改于宣统五年(一九一三)召集国会,严禁入京请愿,于是大失人心,祸机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