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小说网 > 八识规矩颂讲记 > 第三讲 八识心王

第三讲 八识心王

推荐阅读:孔雀经真言等梵本俱力迦罗龙王仪轨净心诫观法发真钞净土生无生论会集净琉璃净土摽金刚童子持念经金刚经纂要刊定记金刚经感应分类辑要金刚经感应传金刚顶经毗卢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

一秒记住【多彩小说网 www.dctxt.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    前五识

    古来大德和现代时贤,讲八识规矩颂的,多是一开始就由颂文讲起。按照颂文的顺序往下面讲。本颂四十八句颂文,已在第一讲中录出,我们看得出来,颂文中充满了佛学名词,并且颂文中的名词,前后都有连带关系。我们若一开始就讲颂文,势必把有连带关系的名词加以割裂,讲起来有困难,听的人也可能听不出头绪来。我们现在换一个方式,先讲解颂文中的名词,到名词全部了解,再讲解颂文,才能听出头绪,融会贯通。现在我们依照八识心王,五位心所,识体四分,九缘生识等顺序讲下去,最后再讲颂文。

    学习唯识学,有一本入门的论著必须要读,那就是世亲菩萨造的 <百法明门论> 。这本论著,在‘一本十支’之学中,称作‘略陈名数支’。顾名思义,就是粗略的解释百法名数。百法是什么? 原来世间事物,林林总总,不可胜计,此泛称之为‘宇宙万法’。万法不能一一为之说明,乃用分类归纳的方法,把万法归类。因此,世亲菩萨将万法约之为百种,复□之以五位,称之为‘五位百法’。五位百法是:

    一、心王法: 八种,称为八识心王。

    二、心所有法: 五十一种,称为五十一位相应心所。

    三、色法: 十一种。

    四、心不相应行法: 二十四种。

    五、无为法: 六种。

    于此,今日就讲五位百法中的心王法————八识心王。

    八识心王,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识就是心,何以我人一心而八识? 原来我人通常执著于实我实法————把宇宙间的一切视为实体。说到心时,也隐然有一整体的东西存在。唯识家以分析的方法,分析此心为八,以破遗我人的执著。于此先来探讨前五识。

    前五识、即眼、耳、鼻、舌、身五识,这是我人的五种感觉器官,其作用是:

    一、眼识: 依于眼根,缘色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二、耳识: 依于耳根,缘声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三、鼻识: 依于鼻根,缘香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四、舌识: 依于舌根,缘味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五、身识: 依于身根,缘触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前五识,是感觉器官,依于我人色身中的五根 (即眼、耳、鼻、舌、身五根) 而生起

    ,所以又有以下五种名称:

    一、依根之识: 此识依其根而生起。

    二、根发之识: 此识由其根而发生。

    三、属根之识: 此识是属于其根之识。

    四、助根之识: 此识助其根而起分别。

    五、如根之识: 此识如其根而命名。

    五识依于五根而生起,但所依之根,又有内根、外根的分别。外根,就是我人视觉可见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身体。但这五种根,是四大合成的物质,它的作用是扶助内根,为内根所依托处,这在佛经上称为扶根尘、扶助内根的尘法。扶根尘不能生识,生识的是内根,又称之曰‘净色根’,亦名胜义根。佛经上说: 胜义根质净而细,有如琉璃,肉眼不可见,唯佛眼天眼可见之。近代科学发达,使我们知道所谓净色根,事实上就是人体的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净色根有发识取境的作用,功能殊胜,故名胜义根。

    眼、耳、鼻、舌、身五识,缘色、声、香、味、触五境,五境又称五尘,麈者虚浮之法,生灭变异,随著因缘而改变; 尘也是染污的意思,以此五者,能染污我人的心识,所以称尘。五识所取之五境,分别说明如下:

    一、眼识: 眼识缘色境,此色是颜色之色,非有质碍性(物质) 之色。此色有三类:

    1、显色: 有十三种,青、黄、赤、白、光、影、明、暗、云、烟、雾、空。

    2、形色: 有十,长、短、方、圆、粗、细、高、下、正、不正。

    3、表色: 有八,取、舍、屈、伸、行、住、坐、卧。

    4、法处色: 有五,极回色、极略色、定自在所生色、受所引色、遍计所执色。

    二、耳识: 耳识缘声境,此境有三:

    1、执受大种因声: 人之语言、动作 (如鼓掌) 所发之声音。

    2、非执受大种因声: 自然界所发之声音,如风声、水声等。

    3、俱大种因声: 人与物质界共发之声音,如吹笛、奏萧,伐木、凿石等。

    三、鼻识: 鼻识缘香境,此有六种,三实三假,三实者,顺益者名好香、如沉檀; 违损者合恶香、如粪秽; 无顺违者名平等香,如土石。三假者名俱生香,和合香,变异香。

    四、味境: 舌识缘味境,此有六种,有甘、酸、咸、辛、苦、淡。

    五、身识: 身识缘触境,即是我人的触觉,略说如冷、暖、滑、涩,轻、重、痛、痒,细说有二十六种,不细述。

    五识只能了别自己界限以内的东西,不能越出自己的功能范围以外。如眼只能缘色,不能越色而缘声; 耳识只能缘声,不能越声缘香,其他各识亦然。并且,五识缘境,只是感觉,‘唯是现量,不带名言’,所以无分别的功能。分别色、声、香、味、触五境的内容,是第六意识的功能。此将在下一节叙述。

    二    第六识

    第六识名意识,这是我人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我人的思考、判断、记忆、决定,以至于喜怒哀乐的情绪用,全是第六识的功能。

    前五识各有其根,第六识也是依根而生起。前五识是依于清净四大组成的净色根,是色法之根; 第六识依于第七末那识,是心法之根。前五识缘色、声、香、味、触五境,缘的是色法; 第六识缘法境,是心法。前五识只能了别自己界限以内的东西,而第六识则是前五识任何一识发生作用,第六识即与之同时俱起,以发生其了解分别的作用。

    意识与前五识比较,它有下列几种特点:

    一、意识缘虑法境,它能了解分别一切外境。

    二、意识能了别一切色法 (物质现象) 的自相与共相。即此物单独的形相,及与他物       比较的差别相。

    三、意识不仅了别现下之事之理,且能了别过去、未来之事之理。

    四、意识不仅是刹那了别,还能相继不断的了别。

    五、意识‘思心所’ 的造作,能造成业果。

    意识有‘五俱意识’ 与‘独头意识’的分别,五俱意识是:

    一、意识与眼识同起,发生其了别作用时,称为眼俱意识。

    二、意识与耳识同起,发生其了别作用时,称为耳俱意识。

    三、意识与鼻识同起,发生其了别作用时,称为鼻俱意识。

    四、意识与舌识同起,发生其了别作用时,称为舌俱意识。

    五、意识与身识同起,发生其了别作用时,称为身俱意识。

    五俱意识,并不是同时五俱,而是或一俱、或二俱、或三俱、或五俱,视缘而定。

    前六识缘外境,有四种原因。 <瑜伽师地论> 称:‘六识缘境,有四因故,能令作意警觉趣境。’这四因是:

    一、欲力: 欲是希望,如果心识对外境,生起爱著,就对外境生起作意 (注意) 力。

    二、念力: 念是记忆,如对外境‘似曾相识’,生起记忆,就对此境生起注意。

    三、境界力: 心识所缘的境界,极为特殊,就对此外境生起注意。

    四、数习力: 就是习惯性,如穿越马路,习惯上要注意有没有车辆。

    再者,五俱意识缘外境时,要经过五段程式,才能充分发生其了别作用。这五段程式,又称为‘五心’。五心是:

    一、率尔心: 这是前五识根境相对生识,刹那间的了别。

    二、寻求心: 这是五俱意识于前五识刹那了别之后,生起寻求之念,以了别外境。

    三、决定心: 五俱意识寻到了目标,决定去了别。

    四、染净心: 五俱意识了别外境后,所生起的善恶染净之心。

    五、等流心: 这是因五俱意识的善恶染净,相续流转,而成就善恶之业。

    独头意识,是不与前五识俱起,单独生起的意识。独头意识缘虑的只是法境。独头意识又分为四种:

    一、梦中独头意识: 这是在睡觉的时候,缘梦中境界生起的意识。梦境在三量中是非量,所以我们不必为梦境所困惑。

    二、定中独头意识: 这是在禅定时,缘定中境界生起的意识。定中意识,唯是现量。

    三、散位独头意识: 这是既不在梦中,也不在定中,也不与前五识同缘外境,而是平常情形下,散乱心起,在意念游走中,上下古今,恩怨情仇,胡思乱想个不停。这在佛教中叫做‘打妄想’ 。这多是比量或非量。

    四、狂乱独头意识: 人在颠狂————神经错乱的时候,常常自言自语,甚至于比手划脚,以加强语势。我们看他语无伦次,事实上他有他意识所缘的境界。这种境界,也是非量。

    三    七八识

    第六识是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我们的见闻觉知,思想判断,全以第六识为主,第七、八识是属於潜意识的范围。但第七识是意识之根,第八识是宇宙万法的本源,无疑义的,第六识的活动,一定受到第七、八识的影响。于此我们来探讨第七、八识的行相业用。

    第七识名末那识,末那二字,是梵语的音译,义译曰意,但恐与第六识混淆,故保留末那原名。第七识唯一的作用,就是‘恒审思量’,思量些什么呢,它误认为第八识是恒、是一、是遍、是主宰的‘自我’。它恒常的审虑思量,执著自我。因此,它是一个自我中心,也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中心。

    说到思量二字,八个识都有思量的作用。但前五识时常间断,也没有审虑作用,所以是‘非恒非审’的思量。第六识有审虑的作用,但也有时间断 (如五位无心) ,所以是审而非恒的思量。第八识是‘恒转]  (恒转如瀑流) ,但它并不审虑,所以是恒而非恒的思量。唯有第七识,它恒时审虑思量,执著自我,维护自我,这就是我人何以时时以自我为中心,起惑造业,损人利己的原因了。

    最后说到第八识,第八识又名阿赖耶识,这也是梵语的音译,此在天竺义为‘无没]在我国译为藏识。称为无没者,是说此识含藏万法种子,不令失坏; 亦因它历经生死流转,永不坏灭。译为藏识者,藏是储藏意思,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意义。能藏,是指它能储藏万法种子 (种子,见第二讲第二节。) 生起宇宙万法。这时,第八识是能藏,种子是所藏。在种子起现行 (发生作用) 的时候,受到前七识杂染法的薰习,现行种子受薰成为新种子,仍藏于第八识中。这时新种子称为能藏,第八识称为所藏。至于执藏二字,又称‘我爱执藏’,这是因为第七识误认第八识为自我,对于自我妄生贪爱,执著不舍,这称为‘我爱执’。这时第七识是能执,第八识是所执。

    第八识有许多异名,录出几个,顾名思义,就可知道它的作用:

    一、种子识: 此识含藏万法种子,能生起万法,故称种子识。

    二、本识: 此识是万法的根本,故称本识。

    三、宅识: 是藏识的别义,谓此识是种子的房宅。

    四、第一识: 八识顺序,由本向末数,此称第一识。

    五、现识: 言万法由本识现起,故称现识。

    六、异熟识: 此识是前生业力的异熟果报体,故名异熟识。

    七、转识: 转有漏的第八识为无漏的大圆镜智,故称转识。

    八、神识: 佛法中本无‘神我’之说,而此识含藏万法种子,功能殊胜,故称神识。

    九、阿陀那识: 阿陀那梵语,是执持之义,此识能摄持根身不坏,种子不失,故名。

    十、无垢识: 此识以修持力,转染成净,转识成智,称无垢识。

    相关名相表解

    一、五位百法: 百法、是把宇宙万有归纳为百种,束之以五位。前九十四种是因缘和合      的有为法,只是现象; 后六种是非因缘和合的无为法,是万法的体性。

    ┌ 心法八

    ├ 心所有法五十一

    ┌ 有为法│

    │       ├ 色法十一百法 (一切法)

    │       └ 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

    │

    └ 无为法六

    二、八识心王: 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一位法,这是精神作用的主体。

    ┌眼识————缘色境————即视觉作用 ┐

    ├耳识————缘声境————即听觉作用 ┤

    ├鼻识————缘香境————即嗅觉作用 ┼此五者是五感觉器官

    八识——┼舌识————缘味境————即味觉作用 ┤

    ├身识————缘触境————即触觉作用 ┘

    ├意识————缘法境————是我人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

    ├末那识————执著自我,是自我意识中心

    └阿赖耶识————含藏万法种子,宇宙万法由此变现生起

    三、百法口诀:

    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位心所法,不相应行二十四,六种无为成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