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作者:左木茶茶君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红楼梦夜的命名术全职艺术家斗破苍穹魔道祖师赘婿浅阳最强狂兵最强狂兵叶辰萧初然

一秒记住【多彩小说网 www.dctxt.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一百五十六章

    孙桂芳还没来得说话, 就见狗蛋笑眯眯地过来抱起团团:“团团说得对,走, 和哥哥坐在一起看电视呗?”

    “好哦, ”团团抱住他的胳膊,“要举高高哦。”

    “没问题!”

    狗蛋笑眯眯地抱着团团去找了个位置坐下了,团团看电视的时候可安静了, 狗蛋一手拿着蒲扇给她扇风, 一边和她一起看电视。

    福娃和毛蛋的凳子好像长了钉子一样,扭来扭去一点都不安分, 被杨老汉嫌弃地赶走了:“站着看去。”

    二人笑嘻嘻地去了旁边, 还有好些孩子在那呢。

    刘香莲也带着福宝来了。

    福宝也是大姑娘了, 长得像刘香莲, 说话细声细气的, 性子有些腼腆。

    嫣嫣刚洗了头从新院子那边过来, 她一手拿着毛巾正在擦头发,福宝见到后便去帮她擦,嫣嫣坐在凳子上, 小声地和福宝说起开学的事儿。

    她们两个都通过了镇小学升初中的考试, 九月就要去县中学报道了。

    “我妈说我就住在以前月华姐姐住的小房间, 月华姐姐走了以后, 那个房间没人住。”福宝说道。

    “那我们离得不远, 周末你回家吗?咱们还能一道回来呢。”

    嫣嫣笑道。

    福宝好奇地问:“嫣嫣你们也租了房子吗?”

    嫣嫣还没说话,孙桂芳就在一旁坐下笑道:“我们在东门巷那边住, 福宝还没去过呢, 等去了县城, 也来认认门。”

    “好。”福宝立马明白了,不是租的, 是买的,不过他们家也买了房子,这事儿杨继北夫妇叮嘱她先不告诉别人呢。

    孙桂芳给嫣嫣量了一下肩宽,然后就去忙了,福宝挨着嫣嫣坐下,小声道:“我会保密的。”

    “没事儿,”嫣嫣抓住她的手,眉眼弯弯道:“我妈给我做了一个特别好看的书包,走,我带你去看。”

    “我妈也给我做了,不过还没做完,瞧瞧你的去。”福宝笑着和嫣嫣去她房间看书包了。

    团团瞧见二人往那边走,立马下了凳子:“我要去看姐姐们。”

    说完就跑掉了。

    狗蛋笑了笑,手里的蒲扇转向自己,慢悠悠地扇着风。

    “他长得真好看。”不远处,两个年轻姑娘时不时盯着狗蛋看两眼,其中穿着蓝色连衣裙的姑娘红着脸道。

    “表姐,他小时候可调皮了,我还和他打过架呢。”双辫子白衬衣的姑娘瘪嘴道。

    “那都是小时候的事儿了,他现在可是老师。”蓝衣姑娘为狗蛋争辩着。

    “表姐,”双辫子姑娘狐疑地看了眼她,“你可别动心思啊,我可听人说了,人家有心上人,也是老师。”

    “啥?”

    “真的,你别想了。”

    杨继西拿着瓜子从旁边过路,听到这话又见狗蛋身旁也没人坐,于是过去坐下了,还塞了一把瓜子给他:“狗蛋。”

    狗蛋无奈地看过来。

    杨继西眨了眨眼:“承江啊。”

    狗蛋露出大大的笑:“西叔您说。”

    “听说你有心上人了?”

    狗蛋脸一红:“谁说的?我还没追到人呢。”

    “那就是有了心上人嘛,”杨继西嗑着瓜子,“也是老师吗?”

    “是,”狗蛋有些不好意思道,“她比我大一岁,就是县里的人,我教语文,她教数学,还是我班的班主任呢。”

    “哟,那这姑娘不错啊,”杨继西夸赞道,“你可得加把劲儿。”

    “在努力了,”狗蛋想了想又低声问道,“她八月底生日,西叔,你说女孩子都喜欢啥啊?”

    杨继西停下嗑瓜子的动作,有些不好意思道:“我当初给你婶子送东西送得不是很合她心意,不过她每次都笑着收下,还说很喜欢,后来我才知道,她只是喜欢我,所以不管我送啥,她都喜欢。”

    狗蛋:……他是想请教送啥礼物,可不是听他们那些甜蜜的事儿的。

    见他带着点怨气看自己,杨继西挠头:“我回头问问你婶子,不过你自己也要有打算啊,她喜欢啥你都不知道?”

    狗蛋仔细想了想后说:“她喜欢钱,每次发工资的时候,她能高兴一整天呢。”

    杨继西点头:“那就送红封吧。”

    “送多少合适啊?”狗蛋茫然道。

    “……反正我们家所有的钱都是你婶子管着的。”

    “……叔您别说了,这好像不是一码事儿。”

    二人你看我我看你,最后齐刷刷地看向电视。

    睡觉的时候,杨继西就提起这个事儿,孙桂芳正在用他给买的东西擦脸,闻言笑道:“现在的小年轻和我们那会儿不一样了,你知道现在的彩礼是什么标准吗?”

    “什么标准?”

    杨继西还真没注意这些。

    “手表啥的那些就不说了,什么十八条腿啊,二十八条腿啥的。”

    孙桂芳躺下后笑道。

    “腿?”

    杨继西立马反应过来了:“我懂了我懂了,就比如说一个小衣柜,那就是四条腿。”

    “没错,棉被那些还没算呢。”

    孙桂芳笑道。

    “现在的日子好了,生活也跟着变化了,”杨继西点头,“对了,崂山那边还在闹呢,就不搬出来。”

    “我也听康嫂说了,这地方都找到了,房子也在建了,可人不出来,那村子里的房子可咋整?”

    说来这劝说崂山人搬出崂山的计划,已经实行很多年了,可就是没办到。

    当初还想着强制分配到每个生产队呢,结果人家压根不搬出来,这事儿就不了了之。

    前年终于找到了一处合适的地儿给崂山人居住,就开始建房,想着房子有了,你们总得搬出来了吧?

    可这又过了两年,崂山那边的乡民还是不愿意出来。

    夫妻二人说着话,没多久便睡着了。

    团团喜欢挨着嫣嫣睡觉,所以没有在他们房里。

    嫣嫣这会儿还没睡,房里的灯亮着,她正看书。

    这是初一的书,狗蛋给她的。

    团团在床上翻了两天,见她还不睡觉,顿时坐起身来:“姐姐,你再不睡觉,我就骂人了!”

    嫣嫣扑哧一笑,把书合上,来到床边弯下腰看了看她生气的小脸:“那我去喝点水回来就睡。”

    “我也要去。”团团赶紧下了床,嫣嫣牵着她的手去喝水,也不用去老堂屋那边,这边的灶房里就有水,结果二人刚走到灶房门口,就听见似乎有人在老院子那边说话。

    嫣嫣赶紧让团团去找杨继西二人,让她别大力敲门,她自己则是手里拿着两个木棍,屏住呼吸看着小菜地那边。

    七月份,月色亮得很,所以二人出房间时也没有开屋檐下的电灯,因为怕吵到父母休息,所以也没说话,那边翻墙而进的人根本没发现她们。

    杨继西冷着脸大步走过来,见嫣嫣拿着木棍,二话没说就接过木棍,然后让她躲在灶房里,别过去。

    嫣嫣有些担心地看了看他,不过还是选择不拖后腿,没多久,她便听见棍子打人的声音,还有人的痛呼声,接着杨继西一声厉呵。

    “哪里来的贼!”

    孙桂芳也跟着扛着锄头冲了过去,一人给了几下,然后大喊着抓贼。

    狗蛋和杨大奶奶那边听见动静后,纷纷拿着家伙跑了过来,听声音就是把人给抓住了。

    嫣嫣打开灶房门正要过去,就见团团拿着狗蛋给她做的小木剑,小炮仗似的从她面前跑了过去。

    “团团!”

    嫣嫣一惊,赶紧追过去,结果这小家伙跑得还挺快,团团啊呀啊呀地叫着,然后跑到那三个人面前,拿着小木剑就往他们身上戳。

    狗蛋等人见此都忍不住笑,最后嫣嫣把人抱走了。

    三人瞧着都眼生,其中两个人是院墙进来的,另外一个在院子外望风,被狗蛋从外抓住了。

    用绳子把三人都捆住后,狗蛋跑到大柳树那,对着副队长家大喊着:“副队长!抓贼啦!”

    副队长睡得迷迷糊糊的,总感觉有人喊自己,一直到赵长国大力拍门,他们夫妇才惊醒过来。

    “啥?杨家大院有贼?!”

    这还得了!

    副队长让赵长国去喊几个人,顺带把队长也从被窝里叫出来。

    不一会儿,杨家大院就来了十几个人,队长和副队长面色严肃地看着被大伙儿围在中间的三个人:“天亮后送到派出所去。”

    “太猖狂了!”

    “是啊,肯定是来偷电视机的!”

    “心也太黑了!”

    这三人垂着头,也不敢求饶,刚才挨了一顿打,现在都很畏缩。

    孙桂芳已经带着两个孩子回房睡觉了,团团还好,一会儿就睡着了,嫣嫣就翻来覆去都睡不着。

    “再不睡,你明儿可没精神和你狗蛋哥哥上山玩儿。”

    孙桂芳道。

    “妈 ,”嫣嫣抿了抿唇说道,“咱们要不把柴房给挪开,把原来的小菜地弄成柴房,这样老屋和我们这边就是一个院子了,有啥事儿咱们心里也有数。”

    葱头这两天没在家,被杨二奶奶带到铺子上待着呢,就想着葱头年纪大了,也到外面溜达溜达。

    “这倒是个主意,反正现在地也多。”孙桂芳点头道,就说家门口就有两块地,如今也是种上了菜的。

    天一亮,杨继西等人就把三个贼送到了镇上的派出所,这一路就差敲锣打鼓地告诉大伙儿晚上得小心点,有贼!

    路过铺子的时候,杨继西跟杨二奶奶说多下点面,待会儿他们回来吃,这都是帮着他们家送贼的人,可不能让人家饿肚子。

    杨幺妹端着一大盆发好的面团过来:“娘,咱们蒸馒头,这面团我昨晚上就发好了,本来想着多蒸点出来,平安出去玩儿的时候还带着去吃,结果这不是下雨了吗?不去了,咱们给蒸了。”

    “行。”杨二奶奶让杨二爷爷烧火,她和杨幺妹把馒头弄好就能上过蒸了。

    杨继西他们在派出所还待了一会儿呢,等他们回来时,馒头刚上桌没多久,杨幺妹还做了一锅蛋花汤,除了杨继西外,还有五个人,每个人一碗蛋花汤,三个大馒头。

    馒头蒸了两锅出来,管够的。

    侯长亮他们还送来了玉米粑。

    杨继西三两下吃完馒头,喝完汤后,便坐在角落摸着葱头的脑袋。

    杨二奶奶还在那骂呢:“这也太不是东西了!我记得从前就是不关门,也不会有人偷啥东西。”

    “二婶,那是因为从前家家户户都穷,没啥好偷的,现在日子好过了,家里也添了些东西,这贼不就开始惦记了吗?”

    “是啊,你们家柴房我觉得可以打了,这样两个院子就成一个,前后都能瞧见挺好。”

    杨继西点头:“嫣嫣也是这么说的,兄弟们还得请你们帮帮忙,回去帮我把柴房给顺开,小菜地当柴房,这样院子也开阔些。”

    当初柴房在那,也是想着能遮挡住杨老汉那边的目光,现在都过继这么多年了,早就是两家了,看不看也没啥。

    杨继康他们的柴房还在那边挡着呢。

    “一句话的事儿,客气啥。”

    “就是,冲着二婶这么好吃的馒头,我也冲在第一个啊!”

    杨二爷爷被他们逗笑了:“那就再多吃些,锅里还有呢。”

    杨幺妹又给端出两大碗馒头出来,招呼他们尽管吃。

    平安在裁缝铺那边喊她,说有人来做衣服,杨幺妹这才解下围裙过去了。

    一行人回到生产队时,杨大爷爷和葱头也跟着回去了。

    队里好些人都在说杨家大院进贼的事儿,一时间没有院子的人家也想着要不要起个院墙啥的。

    回到大院时,杨继西发现家里也有不少人,围着孙桂芳问昨天晚上的事儿,把发现贼人的嫣嫣和团团一顿夸,而杨继西和孙桂芳却一阵后怕。

    这要是孩子莽撞一点,那可要出大事儿的。

    好在嫣嫣是个机灵的。

    杨老婆子见他们在拆柴房,想了想后,拉着杨继东道:“我们这边的院子,被你大爷家的柴房给挡住了,这样他们倒是一个院子,咱们这边有些单家独户的味道,你去劝劝你大爷和大娘,把柴房拆了吧。”

    “大爷他们能愿意吗?”

    “这有啥,”杨老婆子怕贼得很,“咱们那小菜地不要了,给他们当柴房,走,我和你一起去跟他们说说。”

    杨大爷爷和杨大奶奶没拿这个主意,而是让康嫂拿。

    自己还能活多久?这房子以后还是小辈们住的。

    康嫂骑车孙桂芳家的自行车去了镇上,给杨继康打电话问这个事儿,杨继康说可以拆了,也不用杨老婆子他们的菜地,他们家本来就有菜地的。

    于是拆完杨继西他们这边的柴房,乡亲们又帮着拆杨继康家的,搭建好两家的柴房后,整个院子拉长看开阔极了。

    毛蛋骑着自行车搭着弟弟妹妹可以绕杨家大院转好大一圈呢。

    “拆了也挺好。”孙桂芳坐在厢房门口,看着面前这长长的院子笑道。

    嫣嫣正给她编辫子,闻言笑着说:“以后三奶奶骂毛蛋哥哥的时候,我们这边也看得清清楚楚。”

    “不说他,就是团团和她吵架,咱们整个院子都能看热闹。”孙桂芳无奈道。

    “又不是团团招惹她的,”嫣嫣轻哼一声,“哪一次不是她故意招惹团团的?”

    抱着一个大梨子正在啃的团团忙碌偷闲回道:“就是就是。”

    杨继西这会儿背着手看柴房挪开后这下面有些不平的地,接着又看了看老房子。

    杨二爷爷一手拿着蒲扇,一手端着搪瓷杯送老堂屋里出来,见他盯着房子看便知道他在想啥:“别想拆房子啊,有这个钱,还不如把镇上那房子给翻修咯,这老家的房子能住人就行了,不那么多讲究。”

    “再说咱们都住在那边的房子里,这老房子多是客人来的时候住。”杨二爷爷喝了口茶,见葱头躺在三角屋那边,也放下心。

    “我就瞧瞧。”杨继西轻咳一声道。

    现在院子里的房子连起来一看,就只有他们家的老房子是最旧的,杨大爷爷他们修的是砖房,杨老婆子他们住的是木房,他们这边一半木头一半砖头,瞧着倒是有些不伦不类的。

    不过住着倒是舒服。

    杨二爷爷这话也没说错,有那个钱还不如修一下镇上的房子,不过眼下杨继西也没着急修铺子那边,再等等看。

    很快杨继西他们家看电视的人就少了些了,因为队里另外两户人家买了电视,离得近的就去那边看了,杨继西他们这边就小溪沟和副队长这些人来看。

    这也能坐在堂屋里好好看,不怕晚上下雨了。

    看见好笑的,一屋子的人笑个不停,而孩子们要是不爱看,就会在杨家大院你追我赶地来回跑,现在院子这么大,他们玩得特别开心。

    九月,杨继西夫妇送杨二奶奶还有嫣嫣去县里,嫣嫣要在县里念书,杨二奶奶就过来照看她,杨二爷爷守着铺子,赶集日的时候,孙桂芳或者是杨继西就会去铺子里帮忙,如果实在忙不过来,对面还有杨幺妹他们呢。

    所以杨二爷爷一个人在镇上他们也不会不放心。

    “嫣嫣,把自己的东西放好,你现在是大姑娘了,自己的东西自己收拾。”孙桂芳说道。

    “知道啦。”嫣嫣高高兴兴地提着自己的衣物书包啥的进了自己选择的房间。

    房子装修后,又明亮又好看,嫣嫣喜欢得很。

    张姨知道他们今天搬过来,也带了东西过来串门。

    杨二奶奶热情招待着。

    杨继西和孙桂芳做了饭,请张姨一家过来吃,栓子和锁子已经是少年了,他们和嫣嫣这些年也见过很多次,没有啥陌生感。

    一口一个嫣嫣妹妹,还说上学的时候他们是一路的,早上可以一块儿走。

    不过放学的时候就不是了,因为栓子是高三,锁子是高一。

    他们还要上晚自习呢,中午和晚上都不在家吃饭的。

    结果杨继西一问早上啥时候上课,二人也愣了一下:“七点十分开始早读课。”

    “那不得六点五十几就出门了?”

    杨二奶奶惊讶道。

    这念书还真是辛苦啊。

    嫣嫣掩嘴一笑:“那早上就不能一道走了,我们早上八点上课。”

    “是啊。”团团有模有样地点头。

    锁子摸了摸团团的小辫子:“你知道啥啊,就‘是啊’。”

    团团啪地一下拍开他的手,气鼓鼓地道:“不可以随便摸女孩子的头!”

    早就知道这妹妹脾气是个暴躁的,锁子也不和她计较,孙桂芳指着锁子的手背:“你把哥哥的手都打红了,你说疼不疼?”

    团团看了眼故作委屈的锁子,拿起一旁干净的小勺子,给锁子舀了两个肉丸子放在他碗里:“吃吧,补一补。”

    张大哥和张大嫂笑得不行,栓子还把手伸到团团面前:“你也打我一下。”

    团团抱着自己的小碗就不挨着他们坐了,跑到嫣嫣身旁坐下,嫣嫣忍着笑,也给她舀了两个肉丸子:“快吃。”

    晚上杨继西请杨继北还有杨继南以及福宝过来吃晚饭,一是认认门,二是杨二奶奶二人住在县里,他们能照看几分也好。

    谁也没问房子是租的还是买的,杨继南他们还提着东西上门,福宝挨着嫣嫣还有团团一起坐,三人说说笑笑的,吃过饭还帮着一起收拾。

    团团人太小了,杨继西不让她忙,团团就生气,孙桂芳见此给她塞了抹布:“擦桌子去。”

    有了活儿做,团团才心满意足地拿着抹布跑出去了。

    第二天一早,杨继西夫妇就带着团团坐上早班车回了镇上。

    “团团是跟我们回队里,还是在镇上陪爷爷呢?”

    “在镇上陪爷爷,晚上我要挨着枣子姐姐睡。”团团叉腰道。

    杨二爷爷笑盈盈地点头:“好。”

    “那我晚上过来睡。”枣子拉着团团的小手道。

    平安已经是初二的学生了,他是住校的,本来杨继西他们在平安上中学时,想着让平安住东门巷,但杨幺妹和刘章说男孩子,让他皮着,等高三的时候再说走读的事儿。

    所以平安就住校了,这小子走在哪里都吃香,杨二奶奶说了,她和嫣嫣在县里住的时候,就让平安周末过去住。

    王小松则是住亲戚家,他第一年没有考过,第二年才考上初中的,不过现在的成绩也不错。

    王大嫂也不求啥了,能和狗蛋一样考上中专师范出来做老师那也不错的。

    杨继西夫妇在铺子上吃了午饭后,杨继西骑着自行车搭着孙桂芳回生产队,结果在路上听见有婴儿的哭声。

    刚开始二人还以为是听错了,但当他们停下车仔细听时,才确定真没听错,于是顺着声音在路边的林子里找到了两个用布包起来的婴孩。

    孙桂芳拉开一看,两个都是女娃,而且瞧着刚睁眼没多久。

    “作孽哦!”

    孙桂芳骂道。

    二人赶紧带着孩子又回到镇上,先在铺子上给她们兑了点羊奶喝,接着把孩子送到派出所。

    民警看着他们抱来孩子:“你们捡的?”

    “是,在松树林那边捡到的,刚喂了羊奶,”孙桂芳应着,“咋,还有人捡到了?”

    “这几天送来了十几个,这些人也心狠,生下来看是姑娘,就给丢了。”

    民警接过孩子,顺带摸了摸她们的头,都没发热:“有几个烧得厉害,都送到县医院去了,这两个孩子你们应该发现得比较早,所以没啥事儿。”

    杨继西和孙桂芳闻言眉头微皱。

    等回到生产队,又听康嫂说赵五媳妇儿今儿早上赶集回来,也发现了一个孩子,是个男娃。

    “手上多了一根手指,”康嫂指了指自己的右手道,“六根手指头,不然也不会丢了。”

    “这都是啥事儿啊,”杨大奶奶气得很,“丧良心哦!”

    “计划生育给闹的,”杨大爷爷说,“超生了,不愿意交罚款,背着生下来结果不是男娃,就给丢了!以后会遭报应的!”

    “这怪政策吗?怪的是人心!”

    杨大奶奶骂道,“没计划生育前,就没人丢女娃了?我看是重男轻女闹的!”

    杨大爷爷说不过,干脆岔开话题:“我今儿去赵五家看的时候,听赵五爹的意思,想着捡到了也是缘,就给养着。”

    这个年头,捡到孩子也不用经过同意后再领养,直接带着孩子去派出所上户口,然后带个证人说明这孩子确实是捡来的,不是买来的,就能上户口了。

    不只是他们镇子发生弃婴,隔壁县也出现了,为了这事儿,队长隔三岔五就开会,警告大伙儿千万别犯糊涂。

    这让怀着孩子的人都被盯得很久,要是你生了娃后,孩子忽然不见了,那就得举报你。

    郭红二胎生下了一个儿子,赵长国等孩子满月酒后,便出去打工了,每个月把钱寄回来。

    郭红带着孩子来家里串门时,和孙桂芳道:“我公婆说,今年过年把家分了。”

    孙桂芳正在做鞋面,闻言问道:“咋分啊?”

    现在分家也没说啥父母在不分家了,家里过得不舒服,或者是人太多住不下,就会分家,没有那么多闲话。

    “爹娘跟着我们过,大哥大嫂他们单过。”

    百姓爱幺儿,现在分家都是跟着小儿子过,跟着大儿子倒是少了。

    “那你们还住小杨树那?”

    那房子可有些小了,而且没院子。

    “不,我们肯定要另外建房的,”郭红想了想道,“但也不能离得太远,到底是亲兄弟,住近一点,有啥事也能招呼一声。”

    “也对。”孙桂芳点头。

    副队长家还挺团结的,分家也是因为孙辈多,眼瞅着一个比一个大了,那房子不够住才分家,没必要建房太远。

    这天晚上,赵五笑眯眯地过来找杨继西买糖。

    “我大闺女定下日子了,就这个月二十,你可得来帮我干点活儿。”

    赵五家大姑娘都二十了,杨继西一边给他称喜糖一边点头:“成,我一大早就过来。”

    “帮忙做饭的人够吗?”

    孙桂芳也问。

    他们在厢房这边,那边堂屋里放着电视,有好些人在看呢。

    “就等你问这话,”赵五哈哈一笑,“还得请弟妹帮帮忙。”

    “这有啥,我和西哥一定到。”

    孙桂芳笑道。

    到了那天,二人一大早就来到赵五家,一个帮着做饭,一个帮着摆桌椅板凳,然后布置院子啥的。

    看着赵五夫妇因为女儿出嫁而哭得稀里哗啦的,孙桂芳的眼睛都跟着红了,她拉着杨继西低声道:“我都不敢想嫣嫣和团团出嫁时,我会哭成啥样。”

    “不想这个,”杨继西想都不敢想,“闺女还这么小呢,不想这个。”

    团团蹦蹦跳跳地过来,牵着二人的手:“妈妈哭啥?”

    孙桂芳一把将她抱起来:“没啥,你兜里咋这么多糖?”

    “哥哥姐姐们给我的,”团团捂住自己的两个衣兜儿,“回家再分给你们吃。”

    “好。”杨继西接过人,架在自己的脖子上,让团团看得更清楚,团团看着赵家姐姐穿着好看的红衣服,戴着红花,这会儿都快走到小桥那边了,还转身过来冲这边挥手。

    小小的她并不知道为什么赵家姐姐会哭,只知道那天的糖很甜,赵家姐姐比以前的每一天都要好看。

    周大舅过七十大寿,又正好是周六那天,于是杨继西一大家子的人都去祝寿了。

    周大舅比前几年看着头发白了不少,但精神十分好,声音也和以前那样洪亮,看着团团和嫣嫣后冲她们猛招手。

    姐妹二人笑眯眯地跑了过去,对周大舅说了好些生日祝词,周大舅听得笑眯眯的,最后一人抓了一把花生糖给她们,让她们去和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一起玩儿。

    周家人多得很,近几年又添了几个小的,杨继西都分不清谁是谁家的,反正都是自己的晚辈没错了。

    孙桂芳就更分不清了,当听见有人叫自己姨婆的时候,孙桂芳一脸恍惚,她都做婆婆辈了吗?

    回到家那几天,孙桂芳没事儿就捧着镜子看自己的脸。

    这天杨继西洗了澡出来就瞧见她这样子,于是好奇地凑了过去,看着镜子里的他和孙桂芳问道:“咋了?”

    “转眼我们都结婚十五年了,我们也快四十岁了。”

    孙桂芳道。

    “你才三十五,我也才三十六,还有好几年呢。”杨继西说。

    “我都做婆婆辈了,”孙桂芳还是有些感慨,“老了,少吃点辣椒吧。”

    杨继西擦头的动作一顿:“不关人家辣椒的事儿啊,我今儿晚上还想去吴大哥家买条鱼来红烧呢。”

    孙桂芳扑哧一笑:“行,买大一点,和大爷他们一起吃。”

    “好。”杨继西应着,去买了三斤多的一条鱼回来,再做了几个小菜,请杨大奶奶和杨大爷爷过来吃饭。

    欢欢和乐乐现在已经是初二的学生了,住在他们县里的房子,康嫂照看二人。

    杨大奶奶他们去县里住了几天,感觉不如老家自在,所以就回来了,田地也还在种,不过是请人干活儿。

    等过年的时候,杨继西发现回来的那些人,好几个腰间都别着呼机,杨继东就有一个,今年过年他们夫妻都回来了。

    比起依旧朴素的杨继康,杨继东夫妇可以说是队里打工人中最“时尚”的。

    比如沈凤仙那一头大波浪,小皮衣,还有小皮鞋啥的,杨继东那分成两边的发型,以及呼机。

    “我这个是二手的,你们知道啥是二手吗?就是那些有钱人用了后觉得没意思,就给卖了,然后人家去买大哥大,我们就买人家用过了的。”杨继东坐在自家堂屋门口大声道。

    杨继西他们坐在自家院子里都能听得清清楚楚的。

    “啥叫大哥大啊?”

    有人问了。

    “那玩意儿就是能随时带在身上的电话!咱们这边还在用座机,人家那直接别在口袋里,或者是屁股后面,那就叫移动的电话,大哥大。”

    杨继东比划了一下大哥大的样子:“你们知道一部新的大哥大多少钱吗?”

    “多少?”

    吴和国问。

    杨继东比了三根手指出来。

    有人咽了咽口水:“三百?”

    杨继西夫妇也过来了,狗蛋见他们过来,赶紧给他们端了凳子,请他们坐下听自己老爹吹牛。

    沈凤仙闻言轻哼一声:“三百就想要一个大哥大?做梦都不敢这么做的。”

    “那不会是三千吧?”

    李燕燕倒吸一口凉气。

    “再猜。”杨继东说。

    “好家伙,三、三万?”

    赵五瞪大眼。

    “没错,就是三万,一部新的大哥大,三万块!”

    杨继东点头,看着大家震惊的模样,他啧了一声:“咱们以为三万块多,可人家觉得三万块,就和三块钱一样,这就是富与穷的思想不同。”

    “三万块……那得多少钱啊。”

    “都是万元户了,结果只买一个带在身上的座机,那一天天的有那么多电话打吗?”

    “就是啊,三块钱我能去继西他们的铺子里打多少个电话了,这三万块,我这辈子都打不了那么多钱的电话费!”

    这话惹得大伙儿一笑。

    沈凤仙闻言也笑:“人家都是大老板,拿来联系的人也是大老板,谈生意都是几十万的谈,三万块算啥啊,你们还是得出去多见识见识,现在外面多的是万元户,十万元百万元的也不少呢!。”

    “杨大嫂这头发也好看,我看县里也有人烫这个,”郭红抬手摸了摸自己的头发,“我生了孩子后,这头发一天比一天少,不敢去烫。”

    “你这想法错了,头发少,就得烫我这个头,看着多,”沈凤仙拉着她连忙道,还转头看向孙桂芳,“你也可以试试,你长得好,烫啥头都好看。”

    孙桂芳看向杨继西:“那我也去烫一个?”

    “好啊,我陪你去。”杨继西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