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小说网 > 猎明 > 峰回-21

峰回-21

推荐阅读:庆余年林徽因书信集彼得大帝克林威尔清史论丛州县初仕小补拿破伦林肯苏格拉底中日战辑选录

一秒记住【多彩小说网 www.dctxt.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二十日后,一支倭国样式的小型船队,行驶在广阔的海面之上。被船队护卫在中央的最大一艘船的桅杆上,赫然飘扬着大明的旗号。

    在这几艘舰船之上,虽然水手船夫皆是倭国人,但载着的贵客,却是来自天朝大明的使团一行。

    也许是天公作美,或者是使团自有上天庇佑,自釜山出港以来,一路上倒也是风平浪静。随着海波轻轻摇曳着的这支船队,稳稳地朝着对岸的倭国九州行进。得以如此顺利的渡海,,对于大多数使团的普通侍卫们来说,好像这一切都是在为大明使团一行,预示着前途的一路平坦。

    不过,正迈步走出船舱、四处瞭望的唐卫轩,却并不这样想。

    经历过之前的一次次曲折与坎坷,如今,唐卫轩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越是惊心动魄的大风大浪中,十有八九总是虚惊一场。而看似平淡无奇的风平浪静下,却往往隐藏着随时爆发的危机。。。

    虽然,幸运的是,在汉城时所发生的正使李宗诚私自潜逃之事,大多数并不知情的使团成员已经渐渐有些淡忘了。但对于唐卫轩来说,李宗诚临走前所留信中的话语,却在时刻让自己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好在,至少到现在为止,一切都还顺利。。。

    可能眼下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使团中的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乘船,饶是这微微的波浪,也让包括杨方亨在内的多数人头晕脑胀,有人时不时地就会忍不住呕吐出来。但尽管如此,大多数人依然选择憋在船舱内、而根本不愿意到外面的甲板上来。

    有过上一回前往名护屋经历的唐卫轩,自然不再畏惧这海上的风浪。走到了船舱外,借以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同时,架起手,朝着东面望去,隐隐约约间,倭国似乎已经可以遥遥地望见一个模糊的影子。

    不过,比起那即将抵达的倭国,很快,另一个熟悉的身影,更是立刻吸引住了唐卫轩的注意。

    那个正站在船头,背着手迎风而立,遥望着彼岸,却又不知道在沉思些什么的身影,不正是沈惟敬沈大人吗?

    回想起来,这去往倭国的一路上,自打李宗诚大人消失之后,沈惟敬似乎就变得有些沉默寡言,即便是见到唐卫轩时,往往也多多少少不似以前那样热情与亲切。

    加上之前迟迟未能得到答案的那个关于倭国开战起因的疑问,唐卫轩犹豫了一下后,径直朝着船头的沈惟敬走去。

    “沈大人。。。”

    来到沈惟敬身后的唐卫轩刚刚轻轻地唤了一声,还未待继续开口,便见沈惟敬回过了头来,微微一笑:

    “唐将军,沈某就知道会是你。让我猜一猜,你还是来问我之前那个问题的吧。。。”

    唐卫轩笑了笑,又望了一眼远处看起来越来越清晰的倭国海岸,点了点头:

    “正是。还望沈大人这一次可以不吝赐教。”

    “唉。。。你啊。。。”沈惟敬不知是怎么了,看了眼毕恭毕敬的唐卫轩,先是叹了口气,“你想必是误会沈某了。。。沈某并非不想告诉你,要不然,当年我们在名护屋时,也不用主动和你提及此事。之所以在咱们大明之时一直没有告诉你,是因为,即便说了,你恐怕也不会相信。只有到了这倭国,才有机会让你一睹真相。。。”

    “哦——?!”唐卫轩不解地看着沈惟敬,心中不免更加好奇。

    “好了,沈某也不和你卖关子了。现在,就来和你详细解释一下,在沈某看来,这场战争的真正起因吧。。。”

    沈惟敬捋着胡子,望了望东面倭国的方向,又回首看了眼西面的大明方向,而后静静地朝着唐卫轩问道:

    “唐将军,你可知道,这几十年来,大明和倭国之间的贸易,流入和流出最多的,乃是什么吗?”

    “这。。。”唐卫轩皱了皱眉头,虽然心里完全没有方向,但也试着大胆猜了猜,“是瓷器?倭刀?还是茶叶?”

    “呵呵,都不是!”沈惟敬笑呵呵地摇了摇头,而后公布了答案:“其实,我大明流入最多的,是倭国出产的银矿。而倭国流入最多的,则是。。。”

    沈惟敬顿了顿,从怀里神秘兮兮地掏出了一枚大明官制的铜钱,放在手心中,摆在了唐卫轩的面前。。。

    “倭国所需最多的。。。就是。。。这个?!”唐卫轩看着沈惟敬手中那小小的铜钱,一脸茫然的表情。

    “你可莫小看了这东西。”沈惟敬忽然换了一副郑重的神色,认真地说道,“对于倭国的普通百姓来说,这可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需之品。而对于那些裂土一方的倭国诸侯豪强来说,更是意味着自己家族的兴亡与荣辱!”

    唐卫轩皱了皱眉,对于前半句还算是认同,虽然倭国百姓是否会用大明的铜钱自己并不清楚,但钱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这点,至少也说得通。不过,这小小的铜钱是否会影响一方诸侯的生死存亡,实在是有些难以理解。

    “呵呵,不明白是吗?”沈惟敬看了看一脸不解之色的唐卫轩,笑着说道:“那我就给你讲两个发生在倭国的事情吧。这,可是导致倭国昔日的两大巨头家族覆没的活生生的实例。。。”

    听到沈惟敬这样讲,唐卫轩不禁来了些兴趣,饶有兴致地听沈惟敬细细讲来。

    “想当年,嗯,大概,也就是几十年之前的事情吧。在倭国的西部,曾有过两大巨头割据势力,一曰大内家族,一曰尼子家族,各自雄霸一方,不可一世。。。”

    沈惟敬的目光望向了不远处的倭国海岸,似乎在回忆着那尼子和大内两大家族尚未走远的昔日荣光。

    “其实,两大家族崛起的原因,都和咱们大明息息相关。大内氏的强大,来源于其有效地控制了倭国与大明之间的朝贡贸易。你大概也知道,最初,倭国每隔十年来到大明进行觐见、朝贡,都可以获得朝廷丰厚的馈赠。同时,依靠倭国西端的地利之便,再借助于和大明之间的朝贡贸易,即便每十年才有一次来大明朝贡的机会,大内家也得以聚敛了大量的财力,而财力的具体表现,也就是——这个。”

    沈惟敬再次晃了晃手中的那枚铜钱,唐卫轩仔细看了一下,上面依稀还印着“永乐通宝”几个汉字。

    只听沈惟敬继续说道:“只不过,就在多年以前,掌握了巨大财力的大内氏,雄霸倭国西部多年。但是,却又因为在宁波所发生的一次小小的争贡事件,而导致来自大明的钱流戛然而止。。。从此、顿失财力支撑的大内氏,也就日落西山、一步步走向了衰亡。。。”

    “争贡事件?”沈惟敬说的很多话,唐卫轩大多还都是第一次听说,听起来也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但对于这个争贡事件,唐卫轩隐约还是有些印象。大概几十年前,好像那还是嘉靖年间的事情,两批争相前来朝贡的倭国使团,先后到达当时的通商口岸宁波,但却为了与大明的朝贡之权在宁波争斗不休、竟公然大打出手、相互攻杀,甚至波及到大明当地军民死伤甚多。当时的嘉靖皇帝一怒之下、干脆封锁了海禁,断绝了和倭国之间的贸易。本以为从此耳根清净,却没想到,之后终嘉靖一朝,倭寇、海患连绵不绝,不断袭扰东南沿海,直到隆庆年间再次部分开放海禁,倭寇之患才算是基本平定。因为深受倭寇之患,所以大明国内对此事件还多颇有印象,但没想到的是,当初的那次倭国使团之间的火并,居然也会对倭国那个掌握朝贡之权的所谓大内家族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个事情,唐卫轩倒还是第一次听说。同时,沈惟敬虽然一直在侃侃而言,但对于唐卫轩来说,却也有一个不太明白的地方:

    “沈大人,你刚才所说,有一事,在下实在不解。那个大内家族,怎么会因为没有了我大明的铜钱,就完全没有了财力。。。?难道,在倭国所使用的钱币,也必须都是我大明的铜钱不成?即便没有了大明铜钱,他们就不能自己铸造铜钱来替代?或者,用白银、黄金来当钱币使用,难道不可以吗?”

    “哈哈,问得好!我果然没有看走眼!”沈惟敬捋了捋胡子,赞赏地看了看一脸懵懂的唐卫轩,而后,表情却又微微一变,似乎想到了什么痛心之事,“唉,唐将军,你一介武人,尚能想到如此问题。只可惜,咱们大明朝廷那些所谓贯通经史的博学文官,却根本想不到这些基本的问题,只知赞颂天朝声威、遍布海外,说什么化外之民亦用我朝钱币、以仰大明神威,却根本不去想一想其中的道理和价值,简直一个个都是鼠目寸光!”

    恨恨地发了一阵牢骚后,沈惟敬终于回过神来,看着皱起眉头、对自己所说依然疑惑重重、深有顾虑的唐卫轩,嘴角一翘,似乎想到了什么主意:

    “这样吧。不亲眼让你见识一下,恐怕你也一样很难相信沈某之言。既如此,不妨就让我们现在试一试,在倭国人眼里,我大明铜钱到底是怎样的地位。而白银和铜钱之间,他们又会更倚重于哪个。。。省得,你也认为沈某只是在胡言乱语,到最后费了半天劲,也不过是对牛弹琴!”

    “在下并无不敬之意。”见沈惟敬似乎觉察到了自己也对其所说有些将信将疑,唐卫轩拱了拱手,同时说道:“不过,在下确实一时有些难以完全相信。所以,沈大人现场试上一试的主意,唐某倒也赞同。只是,又该如何试呢。。。?”

    “呵呵,这个好办!沈某自有办法!”沈惟敬笑了笑,言罢,便回头扫视了一眼二人身后的甲板之上,随便瞅准了一个身影,大声招呼了一句,又招招手,叫来了一名甲板上面相拘谨的倭国船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