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小说网 > 虎狼 > 第十九节 争斗

第十九节 争斗

推荐阅读:庆余年林徽因书信集彼得大帝克林威尔清史论丛州县初仕小补拿破伦林肯苏格拉底中日战辑选录

一秒记住【多彩小说网 www.dctxt.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孙可望冷笑一声:“我猜江北军根本不会出兵。”

    冬季一战,闯军硬碰硬地吃掉三营新军,使新军高层异常震惊,之前那种对义军的明显居高临下的态度、以及蔑视统统消失不见。这次在直隶新军的应对也非常保守,许平意识到这说明新军已经把闯军看作一个不可轻视的对手。固然这个变化令人自豪,但许平能感到肩头的沉重压力。由十二个营组成的新军集团,拥有近五万的精锐官兵,许平手下没有一个将领敢说能迎头痛击之,势必又是一场艰苦的防御战。

    从军事上讲,开封在手就可以拥有一个稳固的后方,能腾出更多的兵力用于迎战新军,而且闯营迫切需要开封的储备、无论是金银还是生铁、或是里面的大批工匠,都可以为闯营组建新部队提供巨大的帮助,时间当然是越久越好,所以开封城也是越早拿下越好。

    不过许平摇摇头,对罗汝才道:“曹大王,城内尚未丧失斗志,不少百姓还非常畏惧我军,人心亦未散尽。更何况还有新军山岚营在,这个营拥有大量火器,防守能力非常可观,现在强攻开封,我军损失恐怕非小。”

    许平看到,周围的将领听了之后脸上露出迷惑的样子,罗汝才瞪眼问道:“许兄弟这是何意?你还要投降官兵不成?”

    不过不等许平解释,罗汝才就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嬉笑着向李自成看去:“闯王,听到没有,你的手下都盼着你坐江山了。”

    此时闯营、曹营的众将都回味过来,大家一通嘻嘻哈哈,李定国也呵呵笑起来,只有孙可望脸色凝重,皱着眉头大声问道:“这有什么可笑么?”

    李自成神态自若,口气淡然地从容说道:“弟兄们总得有个盼头吧。”

    罗汝才盯着李自成看了半晌,又噗哧一声笑出来:“原来不是许兄弟的想法,而是闯王这么想啊。”

    闯营的将领都止住笑声,罗汝才的声音显得越发响亮:“等闯王坐南朝北的时候,封兄弟一个什么官?并肩王如何?”

    这话让不少将领都轻轻叹气,站在一边的孙可望冷不丁地插话道:“那曹大王又是怎么想的,我们做贼做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呢?”

    军议过后,闯、曹两营的将领各自散去,留在李自成身边的只剩下许平、刘宗敏和牛金星三人。他们正在说话,折返回来的孙可望突然撩帐而入,他阔步向着李自成走来,大声质问道:“闯王,你怎么还容得下曹操呢?”

    不等李自成说话,许平微微一笑:“燕雀岂知鸿鹄之志?”

    x

    李自成摇头道:“曹兄弟没做什么对不起我的事,我不能轰他走。”

    刘宗敏附和道:“我觉得闯王说得不错。”

    一直冷眼旁观的牛金星突然出声道:“闯王,我觉得孙兄弟说得对。”

    李自成看了一眼许平,后者仍在沉思中,他挥手表示这个问题的讨论到此为止:“孙兄弟你既然来了,就谈谈你对四川的看法吧,现在高兄弟那里局面很不好。”

    河南闯军已经停止向四川运粮。

    川南的明将杨展没有屠杀百姓,而是收拢流民,组织他们展开生产,还从流民中挑选精壮从军坚守险要。杨展不仅让川南民心安定,更让缺少物资的高一功一筹莫展,数倍于杨展军的闯军,每日的消耗大大高于川南明军。由于川中的生产已经被明军彻底破坏,高一功估计在攻入川南前,闯军和成都、重庆的百姓都得饿死。既然南下不成,高一功就打算北上强行入陕,若是能侥幸击败秦军,闯军就可以开辟出一块新的根据地;即便不成,也能在一段时间内牵制住秦军,给河南闯军减轻压力。

    在孙可望进来之前,许平和牛金星都已经表示赞同高一功的打算。本来犹豫不决的李自成于是下定决心,不再劝说高一功回师河南:“好吧,若是高兄弟把川民带回来,河南的粮食就未必够吃了。”

    离开李自成的营帐后,孙可望环顾左右无人,单刀直入地问许平道:“许兄弟怎么看曹操的事?”

    孙可望抚掌大笑:“一不做、二不休,如果我是闯王的话,就杀其人,夺其军。”

    孙可望撇了许平一眼,见他脸色似乎不像是开玩笑,就争辩道:“何谓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瞻前顾后如何成得了大事?”

    虽然这样说,但孙可望沉思了一会儿,点点头道:“确实不能劝闯王无故杀曹大王。”

    四月二十日,成都的高一功下令全川闯军北上。

    早在高一功写信给李自成要求北上以前,他就已经拿定主意,先头部队也早已派出。今天离开成都的闯军中夹杂着大批的百姓,他们扶老携幼和闯军后卫部队一起出发。河南停止向四川运粮后,四川百姓都清楚他们十有八九无法度过这个冬天,不少人投奔川南杨展,那里是四川境内唯一还有粮食并且今年可能会有收获的地方。对此高一功并不干涉。那些担心明军再次大开杀戒的川民则跟着闯军共进退,眼下他们唯一的指望就是跟着闯军攻入陕西。

    两日后,确认闯军继放弃重庆之后又放弃成都的消息传到川南,总兵杨展手下的三万川南明军人人笑逐颜开。这三万明军有九成以上都是新兵,是杨展刚从百姓中挑选出来的,如果投入野战,他们根本不是对方闯军的一合之敌。仗着川南地形险要,他们才能把高一功挡在境外。若不是其他明军将川内大部分地区的生产彻底破坏,让高一功无法坚持作战,杨展也没有什么信心为朝廷保住川南的土地。

    在明军彻底破坏四川的粮食生产后,川南肩负着供应其他川军各部粮草的任务,眼下川南有百姓数百万,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区。现在闯军既然退去,又是秋收在望,杨展认为稍微宽松一些无妨。

    又过了几天,杨展笑呵呵地拿着一份请帖回家。川军各镇众总兵都赶来川南,他们联名请杨展赴宴,公推他为守川首功。杨展回顾一年多来同闯军交战时,无论哪支友军到了穷途末路,杨展都会给钱、给粮、给兵员,帮助他们重振元气。这固然有光明正大的理由,其实私底下杨展也有自己的私心,他希望能和所有川军同袍处好关系,以便有朝一日成为川军的领袖。

    今天这个愿望总算是实现了,杨展得意地把请帖展示给他夫人看,上面密密麻麻地全是联署川军将领的签名:“挫败闯贼对川南、云南的窥视,收复重庆、成都两府,皇上和朝中阁老们肯定大喜。我从来不曾得罪过任何一个同僚,他们全都得过我的好处,看来四川军务提督是非我莫属了。”

    杨展生性好酒,吃饭时无酒不欢,哪怕是在一线视察军务时,食物再简单。也要配上一壶酒才能下咽。今天吃午饭时,他的小儿子见父亲高兴,于是为杨展斟上满满一大杯酒,还端着酒壶站在旁边等着,满心以为父亲会连干三杯。不想杨展竟然一反常态地把酒杯推得远远的,垂下眼皮看也不看一眼,只是端起碗来开始吃饭:“不喝,不喝,这顿饭我滴酒不沾。”

    杨夫人奇怪地问道:“老爷这是为何?”

    杨夫人笑道:“老爷未免也太小心,一杯酒有什么打紧。再说此番老爷功劳大,不让老爷提督四川军务无法服众啊。”

    杨夫人不再多说,掉头对桌边的儿女们笑道:“看你们的父亲,声明赫赫的武将,背地里却是如此谨小慎微。”

    几个儿女也都笑起来,打算给父亲斟酒的小儿子已经把酒壶放下,笑着回答母亲道:“孩儿觉得父亲做得极是,同僚和睦才能百战不殆,才能保得家里世代太平。”

    吃过饭后,杨展就兴冲冲地带着两个儿子和亲兵、家丁赶去赴宴。,闯军虽然已经走远了,但杨展并非毫无防备,他的大儿子此时还在川南的防线上监视成都方向。

    中午没有喝酒,杨展的嗓子里阵阵发痒,一路的奔波让杨展更是渴得喉咙里简直要冒出烟来。一边纵马疾驰,他一边在心里安慰自己:等到了宴会地点便好了,今夜和大批同僚喝个过瘾,岂不是比在家里喝酒痛快得多?

    不等杨展下马,川军众将就纷纷迎出帐外,他们人人都穿着大红官服,往日闯军步步紧逼时的那份紧张之情一扫而空。见他们这个样子,仍是全身甲胄的杨展也有些吃惊,他连连拱手向川军同僚们一一回礼,得空的时候低声对几个好友道:“闯军刚走几天,我们还是小心为上吧!”

    那几个身为杨展好友的川军将领都不以为然,其中一个答道:“高贼裹挟百万平民,一日行不过十里,动静这么大,还想瞒过我们的耳目吗?”

    根本无人担心闯军会去而复回。首先,闯军是因为拿川南束手无策才离开的;其次,闯军搬迁了成都、重庆两府的百姓离开,如此兴师动众不可能是疑兵之计。其实杨展心中也是这样认为的,见大家看法相同,也觉得自己有些多虑,他哈哈一笑,就脱下甲胄换上大明武将的官袍。

    和杨展同来的两个儿子也都是有品级的朝廷武官,父子三人把乌纱端端正正地戴好,杨展在前,两子在后,都是一只手握着腰间玉带,另一只手轻摆,迈开大步昂首步入摆宴的营帐。杨家的亲兵、家丁们一脸轻松地跟在家主、少主身后。

    众人一定要杨展坐首座,他几次推辞不过,就美滋滋地在正中央坐下了。杨展让两个儿子到下首末尾去坐,两个儿子答应一声就要走去,但却被几个川军总兵拦住。总兵的品级远在两个杨家小子之上,是他们二人叔伯辈的人物,但几个总兵一致要两位小杨将军陪他们父亲一起坐在正中。坐在这么多前辈的位置之前,当然是一件失礼的举动,不过不管他们怎么推辞都推辞不开,杨展的两个儿子满脸为难地向父亲看过来。

    见儿子竟然要把其他人的客气当真,杨展急忙从座位上站起来,厉声喝骂自己的一对儿子。同时本人连忙又是一番谦让,为自己家教不严连连道歉,可川军众将都不依不饶:“这又不是军议,庆功宴这么讲究又是何苦呢!杨帅你看,我们的子侄不都是陪着我们坐嘛。”

    杨展举目一看,果然人人的子侄都是和他们的长辈坐在一起,于是也就不再坚持,嘴里不免又是几声道歉。其他川军将领都笑起来:“杨帅太客气了,这些日子我们全拿过杨帅的粮草,不也从来没有见外吗?”

    杨展心中一想确实如此,自己给出过这么多粮草,别人当然会尊敬自己了。总算坐好以后,杨展感觉自己渴得喉咙里要喷出火来,他迎着满屋子同袍的笑脸大叫道:“咱们该上酒了吧?”

    营内的川军将领纷纷附和,不少人都出言嚷嚷:“该上酒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