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小说网 > 虎狼 > 第十一节 家书

第十一节 家书

推荐阅读:庆余年林徽因书信集彼得大帝克林威尔清史论丛州县初仕小补拿破伦林肯苏格拉底中日战辑选录

一秒记住【多彩小说网 www.dctxt.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大顺和她藩国所拥有的军队超过百万,但一线将领对补充兵员的要求都很高,能够满足前线将领标准的兵员实际很有限,而无论是兵员还是装备、物资,大顺朝廷都首先考虑南京战区的需要。为此另一个主张战场湖广地区的将领们怨声载道,李定国和余深河都表示以他们手中的兵力完全无法驱逐湖广南部的明军;云南方面相对倒是没什么要求,高一功和贵州明军自开战以来就是在静坐,显然无论是大顺还是南明都不打算在这里投入大量资源发动进攻,两个阵营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东线。

    正因为如此,牛金星对许平迟迟不肯拿下南京就变得相当不满,南明方面的舆论一直在利用这个大做文章。牛金星之前曾下令江北顺军渡江占领南京,但这个命令立刻就被许平取消了,后来牛金星又想派一小队直属兵马去南京插旗,结果这队兵马也被许平的部下拦住不许他们进入应天府。就算牛金星表示愿意额外提供占领所需的物资也没用,许平表示在目前的局面下,如果有多余的物资还不如用来供给军队,而李自成在这个问题上也倾向军方意见。

    今天牛金星来找李自成还有另外一件事,情报人员发现郑芝龙与他儿子郑成功有书信来往,丞相府认为这个问题很严重,但郑芝龙是李自成点名要保护的人物,顺廷之前也一直想把这个人当做个榜样给南方的将领看。但眼下牛金星发觉郑芝龙的用处很有限,就连他儿子都不听他的话。

    在李自成看来,郑芝龙知道的东西都未必有一个普通衙役多,南明就是想刺探情报也不会笨到从他身上入手。

    信上郑芝龙说他听说了郑成功在长江的战事,告诉儿子他听说南明水师闯关时很担忧,听说成功过关后很欣慰,很庆幸儿子平安无事也没有遭到败绩,还说他自己在北京日夜不安,唯恐听到郑成功兵败的消息,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而每次听说郑成功立下功绩后又会很替儿子高兴。

    李自成把信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然后又从开头再次仔细阅读了一遍,然后长叹一声:“爱子之心,跃然纸上啊。”

    把郑芝龙的信收回到信函里,李自成没有还给牛金星而是交给一个卫士,下令道:“封好口,然后送去南方,并附上给郑将军的一笔,说寡人对拆了他父亲的家书深感后悔,让郑将军放心,两国交兵各为其主,寡人是不会拿他老父泄愤的。”

    卫士走后,李自成冲着目瞪口呆的牛金星说道:“不错,郑芝龙是说要他儿子好好给齐公效力,可这有什么不对,难道郑芝龙该教他儿子学自己的样子当叛徒吗?当初他那么做寡人是很瞧不起他的。郑芝龙是说他为儿子的功绩高兴,难道有人会盼望儿子兵败身亡或是身败名裂吗?历朝仁君都讲父慈子孝、兄友弟悌,要是寡人因为一个人心怀父子之情就杀害他,那寡人还是人类吗?”

    公仆师驻地,制宪会议的全权代表任红城带着临时陆军部官员抵达军营后,立刻受到了师长易猛的迎接。

    两个月前这种声音非常响亮,不少张皇失措的议员都要求尽快向北方派出使者,趁着明军还占据着大量的地盘与顺廷讨价还价;与这种声音对立的是全面加税,训练、武装更多的军队与顺军交战。前者的一个重要理由是许平带领的顺军看上去不可战胜,而无论是许平还是这些顺军老兵都会老去、死亡,这些议员觉得或许等顺军这支打遍天下的精锐被时间消磨后才是更好的北伐时机,他们想把这个重任交给下一代人去完成,并指责后者是要花费更多的民脂民膏,把更多的年轻人命填到顺军精锐的虎口中去。

    但这个声音随着宪法师在淳化的坚持而不断减弱,本来就是任红城自己对是否和谈都有些犹豫不决,但这两个月过去后,他觉得这种声音实在是非常可耻:

    任红城曾经这样质问过倾向派出和谈使者团的议院同僚,而随着时间推移,民众开始从安庆惨败的震动中恢复过来后,支援前线将士的呼声就变得愈发高涨。

    卿院认为提高征税并非不能容忍,实际上齐国公也是持这般看法,他记得杨嗣昌也对崇祯说过多征些军费不会对百姓生活构成毁灭性影响。如果仅仅是从数字上看,齐国公觉得杨嗣昌说得或许没错,但崇祯明廷没加征一百两的军费,百姓要付出的代价绝不少于一千两。即使是没有穿越者来引入高产作物的黄石前世,因为横征暴敛而赤地千里的河南与陕西,在被李自成占领后立刻就恢复了生产秩序,饥民纷纷回乡,产出也足以支持李自成的军队;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明廷征收上来的赋税并没有有效投入到需要的地方,绝大多数都被层层剥皮的特权阶层贪污掉,比如洛阳守军向李自成倒戈就是因为他们在距离福王府不到一里的距离上忍饥挨饿,要知道许平即使养五千士兵,粮饷被服肉食,所废也不过与周王府或福王府的每天所耗相当,更不说遍布河南的各级明廷官吏。

    现在百姓是不是能够承受加征的幅度,他们手中的选票能让代议员去仔细权衡,而是不是把钱花在正确的位置,卿院也会监督。

    说完了自己带来的消息后,任红城问道:“易师长觉得淳化战局到底如何,宪法师还能坚持下去吗?”

    任红城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看了身边的临时陆军部的军管们,他们一起冲着制宪会议的代表摇头,明军现在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反击,随着顺军云集淳化附近,浙江需要相当的兵力来保卫,以备顺军分兵南下,现在浙江境内不仅仅有公仆师这支南明野战军,但它是最有战斗力的一支。

    这几位临时陆军部的军官很清楚短时期内江西方面的援助是绝对指望不上的,在他们离开泉州前陆军部刚收到一条急报:第一、二军那边发生了极其严重的上下级冲突。从北伐初始将领和军官、军官和士兵之间就不断积累的矛盾,经过安庆之败后变得更加尖锐。屡屡有士兵高喊大致是“齐公用保卫自己切身利益之类的鬼话把吾等忽悠到了军队里”这样意思的大不敬话语,还嚷嚷诸如“不当成打杀由人的牲口”或是“不替黄去病打天下卖命”之类煽动性的言论——这些本来都隐藏在下面的怨言在安庆惨败后开始浮上明面;而第一军等野战单位则严厉批评军法官在军中制造了空前的混乱,以致军队比当初才训练过三个月的新军都不如——在某些方面这话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这些以往的纠纷和互相指责对制宪会议来说不是新闻,而且报纸的注意力也一直集中在南京附近的战事上,但是刚刚爆发的冲突虽然还没有得窥全貌,但是牵扯之广也已让制宪会议和陆军部骇然,担心如果处理不妥可能会发生大变。

    作为制宪会议的全权代表,任红城对江西的事情也有所耳闻,制宪会议紧急磋商后的结论是全力帮助黄乃明、金求德等人把事件平息掉;他们同时还祈求上苍希望不要让南明媒体注意到江西的冲突,至少不要在此时对江西方向特别关注。另外一条举措就是制宪会议决心在力保浙江同时努力支援宪法师,南明的报纸不在政府的掌控之中,如果他们一个接着一个地抛出各种各样的噩耗——在安庆大败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的时候,捅出了江西的事件,并且宪法师还向顺军投降的话,制宪会议都不敢想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

    作为制宪会议的坚定拥护者,任红城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竭尽全力帮助议院渡过难关——既要保住浙江,也要让宪法师坚持下去,制宪会议经不起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当然,任红城觉得这些苦恼还是先对易猛这些东线指挥官保密为好。

    半个月后,在龙潭。

    淳化,

    李洪坐在营地里默默地看着地面,骄阳把大地烘烤得像是一块铁板。无论是伤病还是健康,还活在这里的一万一千名明军官兵现在都变得比以前沉默寡言许多。天虽然这么热,但顺军又恢复了他们的攻势,前天攻击明军外围堡垒的时候,守军没有特别奋力的抵抗,一半迅速撤回了主阵地,而剩下的二百多人向顺军的突击队投降了。

    而顺军又用这个为例向淳化附近的明军阵地喊了一天一夜的话:“公侯将相,都不值得用命去换。”

    李洪无意去用命换什么公侯将相,以前当兵会被人看不起,认为没出息混饭吃就会欺负老百姓。但现在不同了,李洪的父亲以前是私塾先生,后来被招去学校当老师。像他这样出身的人按说永远不会去当兵,但是在卿院和总督府的宣传下,当兵突然成了一件光荣的事情,被认为是保卫街坊邻居、保卫本乡本土的好汉。工钱又高,又有荣耀,而且总督府还许诺将来会帮着退伍军人找工作,李洪就志愿参军了。

    在训练营的时候李洪被告知:训练官和军官可能会对新兵破口大骂,用各种各样的语言来羞辱他们,以刺激他们加倍努力地训练;但绝对不会动手打人,因为所有的志愿兵都是为国效力,殴打他们就是向国家挑衅。

    现在对十二师来说就确实是一个难题,最近越来越多的逃兵在企图逃走时被巡逻队抓获,他们大多不会抵抗,因为直到今天为止这些逃兵都只是被唐得生关到打牢里面去了而没有处死过任何一人。唐德生向宪法师的官兵宣称:他会严格地按照军法行事,保证每一个志愿为国效力的人能够在后方得到公正的审判——如果最后他们的罪名是叛国的话;或是得到禁闭的处分——如果他们表示悔改军法官表示可以把他们的罪名下调为违抗军令。

    这对逃兵来说无疑大大降低了开小差的危险性,但大家也都同意唐师长不是个残暴的人,每次李洪在心里琢磨逃亡的念头时,总会感到若是就这样走了还是有点儿对不起唐师长。

    李洪一直在沉思,直到他的思路被周围的惊呼声打断,大批的士兵从房屋里涌上街头,指着北方的天空大喊大叫着。

    和同伴们一起,李洪也走到赤日炎炎之下,仰天望着从天边飘过来的那朵红云:“是天劫到了么?”他在心里想着。

    当红云飘过顺军阵地上空时,许平还有他手下所有的顺军将领都和士兵一样翘头仰望,很多士兵已经跪倒在地开始祈祷。许平也惊骇不已地看着这异兆,在心里反复自问:“天意如何?上天这是在给我预兆吗?凶吉如何?”

    几个时辰后,当红云最终于傍晚时分在淳化镇上空停下时,唐德生也跪在他部下的中间,诚心诚意地祷告道:“若天公果然不弃小人,敢请再降三日甘露……”

    一条粗粗的缆绳从头顶上抛了下来,接着明军士兵就听到从天而降的声音:“找个地方系紧了,把我们拽下去!”

    没有人去完成神仙的要求,激动的明军士兵奔走相告。

    底下闹腾了半夜,总算是听明白要求把飞艇栓牢靠,任红城再次踩在了地面上时,唐德生将信将疑地打量着他:“任大夫,真是您啊!”

    结果好不容易到了淳化后,下面的人闹腾了好久一直没人去系缆绳,任红城一伙儿差点又被风吹走了。

    与任红城同行的还有一位陆军部的军官,他带着望远镜和地图打算观察并记录顺军的部署,结果在空中吐了个七荤八素,现在被几个气艇艇员抬下来时还神智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