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小说网 > 歪掰的历史 > 间章 失落的千乘之国(2)

间章 失落的千乘之国(2)

推荐阅读:黄帝内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风起龙城吞噬星空正青春周公解梦第九特区重生之御医

一秒记住【多彩小说网 www.dctxt.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经济唯上论,或者“文明为上论”似乎越往古代追溯,越是行不通。

    你看咱们中国啊,北方那些个大族,什么匈奴啊,鲜卑啊,突厥啊,契丹女真蒙古啊,他们是要经济没经济,要文明没文明,可就是这些个北方夷狄,他总就能打得你繁花似锦的汉族政权毫无还手之力。

    外国也有这样的例子啊,也不一定是从北往南欺负人,你看西亚,约旦河西岸,古代的希伯来人那文明多优秀啊,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都是从那里创始的,可他们偏偏就被相对“落后”的巴比伦人和埃及人给歼灭了,成为了满世界到处流浪的犹太人。

    还有欧洲,古罗马帝国多拽啊,硬是被那些个落后的“蛮族”——日耳曼人给摧毁,而那个好不容易存续下去的东罗马帝国,也被一个从中国逃难过来的突厥——奥斯曼土耳其给干掉了。

    所以学术界一直在纠结,到底社会文明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来讲,是锦上添花呢,还是玩物丧志?

    我知道有些读者就以为我打算拿这个定式来说事儿了。

    昨天你不是说了么,这个中山国是北方狄人,那个什么叫做咸鱼……鲜虞的民族创建的么?

    那么他的军力这么勇猛,一度甚至将战国七雄都打得毫无招架之功,这应该也是一种落后民族欺负文明国家的经典案例吧?

    实在不好意思,我们提到的中山国,他是个例外。

    人家的文明程度,很牛的,不但不比汉族政权差,甚至更优。

    我举几个例子给各位开开眼啊。

    首先,战国时代嘛,各个诸侯国不是都忙着“变法”改革么,人家中山国也开动了,“赋敛平则庶民附”——中山国的改革干货满满,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人家就一条:给农民减税!这叫减轻农民负担而调动其积极性。

    第二件事就是修路。工程量丝毫不下于秦始皇的“驰道”:陆路大道可以南接邯郸,北通燕涿,东到齐国国都,西北可到代国。境内河流众多,水运可通齐国。

    交通发达了,商贸和产业就会跟着向前推进,那个被汉武帝阉掉的司马迁在《史记》里面创作了一篇《货殖列传》,叨咕我国的商业,其中还专门对中山国所在的燕赵地区做了详细描述:

    “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土地小狭,民人众,都国诸侯所聚会,故其俗纤俭习事。杨、平阳陈西贾秦、翟,北贾种、代。种、代,石北也,地边胡,数被寇。人民矜懻忮,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商。然迫近北夷,师旅亟往,中国委输时有奇羡。其民羯羠不均,自全晋之时固已患其僄悍,而武灵王益厉之,其谣俗犹有赵之风也。故杨、平阳陈掾其间,得所欲。温、轵西贾上党,北贾赵、中山。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馀民,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贵富,入后宫,遍诸侯。”

    当然司马迁的表述是带有主观倾向性的,他可不认为商业的发达是什么正当的事情,在描述中,他还是秉承传统汉族统治国家的“重农抑商”观点。

    那刚才这段来说,我解释给大家听啊。

    首先他说这个地带,在古代的时候,尧在晋阳建过国都,商王朝的首都在殷墟,东周把首都迁到洛阳,这么个三角区域,是帝王们最喜欢建都的地方。

    建都,大家懂吧,人口会非常密集,而朝廷中央的庞大官僚机构就需要首都人民来直接养活,所以各种苛捐杂税这个地带也是折腾得最狠。

    司马迁认为,这就导致了当地居民“小气”、“俭省”、“世故圆滑”。

    这些特性都是经商的基础。

    还有呢,这个地方比较靠北,跟北狄接壤,包括匈奴在内的外族经常跑来烧杀抢掠,所以这个地方的人在司马迁看来,他们就会“崇尚强直”、“好胜”,以扶弱抑强为己任,不愿意安下心来种田浇菜,所以他们会选择商业来作为谋生之道。

    再有,基于同样的原因,这个地方仗打得比较多。

    打仗嘛,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国家会经常调运大量的军需物资过来,但大家要知道一点,并不是每一次战役都会把军需物资给消耗光的,所以,剩余的粮食、被服、草料、马匹、柴火什么的,该怎么办呢?

    那种认为军事长官会将没有用完的物资仔细清点,全部交还国库的读者,我想应该都属于心智发育尚不成熟的。

    有病啊,老子不吃空饷就已经算廉政了,你还指望我把到手的肥肉还给中央?

    神经比较正常的军队,都会将这些剩余物资,拿去换钱折腾小金库的。

    有货源,有交通,生意自然也就做不完了。

    司马迁说,中山国地盘不大,人口却不少,在沙丘一带还有纣王留下的殷人后代,这些个老百姓性情急躁,仰仗投机取巧度日谋生。看好了,商业在司马迁的眼中就叫做“投机取巧”。

    还有一点,农业经济和商业经济支撑起来的城邦或国度,他们有一个不同的地方。你比方说务农的,在古代还没有机械化自动化的情况下,种田都靠手工,很累人的,每天下地回来真是什么都不想做,往床上一躺,一沾枕头就睡着了。

    但是经商的人就不一样了,不说他们是否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和空余精力,关键经商本身他就需要不停地跟各种人物去交流。所以这个地方他一定会激活第三产业。

    按照司马迁对中山国的记载,他说“男子们常相聚游戏玩耍,慷慨悲声歌唱,白天纠合一起杀人抢劫,晚上挖坟盗墓、制作赝品、私铸钱币;多有美色男子,去当歌舞艺人。女子们常弹奏琴瑟,拖着鞋子,到处游走,向权贵富豪献媚讨好,有的被纳入后宫,遍及诸侯之家。”

    发达,太发达了,跟现在我们住的城市都差不多了。

    不过,大家要注意了,中山国跟其他诸侯国折腾商业的情况又有不一样的地方,他可不是纯粹做市场,人家还发展工业。

    高岭土、木材、生丝、苎麻,这些东西从全国各地运到中山,中山的商人们除了加价倒卖之外,更多的,还将这些原材料送进了手工作坊。

    做成了陶瓷制品、家具、绸缎布匹,这就比你纯粹加点儿价倒卖要牛逼了,你做来料加工,使得这些东西具有了工业增加值,这利润率就更加恐怖了。

    商业拉动工业,除了能让中山国“更赚钱”之外,科技也随着发展起来,在平山县出土的长方形铸铁大盆,重达126.4公斤,其铸件之大、用铁之多在国内发现的战国铁器中绝无仅有。还有在石家庄市区内市庄战国文化遗址——现在的河北省文化厅院内——出土的一批铁制工具,其中有的斧子是用高温液体还原法炼出的铁水浇铸的,有两件铁斧还经过淬火柔化处理。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较早使用退火柔化技术制造的铁质工具。

    所以你想啊,他中山国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装备他的生铁冶炼技术变态到这种程度——这就难怪一个小国能够达到“九千乘”,搞得那些大国都有些怕他。

    这样一个区区小国,承受燕赵等四面包围的强大政治军事压力,边境战争不断,负担巨大的军费开支,在短短几十年之中,经济社会得到如此发展,技术获得如此进步,令人难以想像。这足以说明,即使是小国,只要坚韧自立,励精图治,是能够富国强兵、由弱变强的。

    然而,正如列国主要由于自身原因而被秦国所灭一样,中山国被赵国所灭的主要原因也在于其自身,在于中山国统治者治国、治军、外交等多方面的失误,在于思想衰退和政治腐败。这里,最使人扼腕痛惜的,是这个本来生于忧患的小国,面临敌国虎视眈眈、随时入侵的危机,却丢掉了忧患意识。桓公复国之后主政近四十年,其继承者成王后期,不是韬光养晦,吸取教训,却忘乎所以,自我膨胀。

    公元前323年,原本被周天子册封侯爵的魏、赵、韩、燕为了对抗秦、齐、楚三个大国,互相称王,同时为了离间中山国与齐国的关系,鼓动中山称王。中山成王头脑发昏,不顾齐国反对,非要称王不可。结果,图虚名而招实祸,失去了齐国这个超级靠谱的支持者,使自己陷入孤立。到了中山王,简直骄横起来。公元前314年,忘记赵国在后,竟然趁齐国出兵干预燕国内乱之机,大举进攻燕国。中山在这场战争中,“辟启封疆,方数百里,列城数十,克敌大邦”,甚至占领了燕下都。而其实际“战果”,却把燕国推向对立面,增加了一个超级死敌。而且,这种有利的形势并没能维持多久,由于各大国出面干涉,施加压力,齐军很快撤出燕国。中山以倾国之力夺取的大片土地又为燕国收回。

    中山国不能居安思危,当然无改革进取之心。当时,秦、赵、魏等国推行变法,改革弊政。赵武灵王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学习北方少数民族之长处,实行胡服骑射;为了对付秦国,曾装扮成使者,冒着风险去秦国探听虚实。而中山国在这样的严峻形势面前,不是卧薪尝胆,却醉心于孔墨学说。儒家和墨家思想是为拯救当时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的社会苦难所开的药方。由于它不适应诸侯间所进行的兼并战争的需要,所以在列国中没有市场。而中山国却奉为治国之术。真正的法家治国之才不引进,本国的智能之士被排挤,重用的“士”全是些没用的儒生墨客。列国都在奖励耕战,中山国却推行“贵儒学贱壮士”政策,致使“战士怠于行阵”、“农夫惰于田”,很快出现“兵弱于敌,国贫于内”的局面。

    中山王不思进取,还表现在一心追求君王的虚幻体面,和奢侈享乐的生活。从平山县挖出来的这些个坟墓来看,都铺设夸张的墓道、积石、积炭,多层棺椁,内葬珍宝,外葬车马,并仿效赵、魏、燕大国的陵墓,都有高大的封土。

    君王贪图享受,必然亲近重用阿谀奉承之辈,造成政治腐败。中山王最宠信的是相邦司马喜,在陪葬之物上还刻有他的功绩。可是这个司马喜他擅政弄权,善搞阴谋诡计。排除异己、残害忠良这种老套路咱就不多说了,当时两个女人,阴姬与江姬争夺王后之位。阴姬就给司马喜送钱,求他帮忙。司马喜亲自跑到赵国,极力夸赞阴姬的美丽,诱劝赵王向中山索要阴姬;完事再跑回中山,说那个该死的敌国赵王竟然惦记上了咱们中山国的美女,其实这女人美不美倒在其次,关键不能丢这个份儿,不能赵王想要中山国的哪个女人,中山国就双手奉上。

    中山王一拍大腿,阴姬就成了王后。

    有句老话叫做上梁不正下梁歪,中山国民间也刮起严重的腐朽之风。之前《史记》那段“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富贵,入后宫,遍诸侯。”以及白话的译文大家都看得很清楚了,一天到晚聚会、搞娱乐,“惰于田”、“战士怠于行阵”,可见好逸恶劳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王公大臣之家,无不行乐,民间好事之徒动辄杀人越货,挖坟盗墓,谁还有心思去研究怎么治国?

    公元前305年,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见条件成熟,便发动了吞兼中山的战役。腐败无能的中山王早已被吓破了胆,只好割地求和,苟延残喘。两年后,赵军再次进逼。前296年,中山国都灵寿陷落。

    当然,国家有难,还是有几个忠臣,再说了,人家中山国军事技术水平还是摆在那里的。在抵抗赵军过程中,中山人吾丘鸠“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我都无法想象他指挥的是多么可怕的战争兵器,抵抗是十分顽强的。然而,大势已去,就跟明朝末年抗清抗李自成一样,你装备技术再牛也是假的,中山国军民的鲜血再不能使中山国死而复生。赵国吞并中山之初,曾扶持了傀儡中山王胜,公元前295年又把他废掉并迁到肤施——现在陕西省榆林的南边,中山国最后灭亡。

    歪掰归歪掰,历史规律咱还是要讲,中山国在历史上逝去已经两千多年了。但他的兴衰一直在昭示后人:一个国家不论大小,当官的勤政忧民,奋发向上,国家就兴旺发达;昏暗弄权,奢靡淫乐,国家就衰落败亡。这也可以说是一条规律,值得后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