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小说网 > 南传菩萨道 > 第六章:忍辱波罗蜜

第六章:忍辱波罗蜜

推荐阅读:孔雀经真言等梵本俱力迦罗龙王仪轨净心诫观法发真钞净土生无生论会集净琉璃净土摽金刚童子持念经金刚经纂要刊定记金刚经感应分类辑要金刚经感应传金刚顶经毗卢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

一秒记住【多彩小说网 www.dctxt.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经典训诫我们“耐心地忍受称赞与藐视。”我们不应该在遇到美好的目标时感到高兴,也不应该在遇到令人不快的目标时感到气愤。若我们在顺境时令到贪欲增长,那么我们即是不能忍受美好。若我们在逆境时感到愤怒,那么我们即是不能忍受不快。在此的要义是:“只有能够无贪地面对顺境及无嗔地面对逆境时,我们才是真正的有耐心。”

    然而,关于忍辱波罗蜜,一般上注释只是形容忍辱波罗蜜为无嗔地忍受他人加诸己身的身体或语言上的攻击。《行藏注疏》在“杂集”一章中提到:“以大悲心及方法善巧智为根基,在忍受他人的折磨时,以无嗔心所为主的心与心所组合是为忍辱波罗蜜。”

    《初疏钞》在注解《殊胜义注》里简要提到的(戒、念、慧、忍辱、精进)五律仪时,把忍辱律仪定义为:“忍辱事实上是在忍受的四个名蕴。有些导师认为它是慧,或者只是无嗔心所。”

    有些学者认为:“巴利经典中训诫‘耐心地忍受称赞与藐视’好像是指我们应该忍受称赞与藐视两者。但实际上人们只有在受到折辱与藐视时才会感到不快与生气,没有人会在受到尊敬时感到生气。因此,忍辱这一词应只适用于无嗔地面对一般上人们会感到生气的处境。若在文字的含意上接受巴利经典的训诫,那么忍辱波罗蜜和舍波罗蜜两者之间是无差别的。”

    由于这些学者所引据的是《行藏注疏》和《初疏钞》,所以他们的见解是不可不受考虑的。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忍辱是忍受他人的对待,而舍是无嗔无爱地对众生保持中舍。

    列迪长老在其《吉祥经义释》一书中为忍辱所立的定义是“遇到美好的目标时不狂喜,遇到困难时也能无嗔地忍受。”这定义符合“耐心地忍受称赞与藐视”这一训诫。

    注释与经典的中和解释是:“菩萨在本性上是认真的人,所以美好的处境并不会令他贪心激动。他自然无需特别努力即能安然不动心地面对美好的处境。然而,在面对不快的事件时,他必须付出特别的精进以耐心地忍受它们,以便成就其忍辱波罗蜜。”

    修习忍辱波罗蜜的菩萨必须忍受美好与不快的体验,以便贪和嗔不会增长。由此,经典训诫我们应无贪地忍受称赞,以及无嗔地忍受辱骂与恶待。但对本性认真的菩萨来说,能不受贪欲动摇地忍受美好的体验并不是奇事。因此注释才会只说忍受他人不能忍的不快境遇是忍辱波罗蜜。这样看来,注释与经典的说明是没有冲突的。

    忍辱的本质

    忍辱是以无嗔心所为首的心与心所组合。无嗔心所的相是无恶念或不生气,它并不像智慧与精进一样是个别的究竟法(这是指无嗔心所并不是忍辱专有)。然而,无嗔心所当然是其中一个究竟法。

    虽然忍辱是无嗔,但并不是每一个无嗔都是忍辱。在每一个美心里都有无嗔心所随之生起,但只有在其作用是忍受他人的恶待时才属于忍辱。若那美心是由于其他原因生起,那么随之生起的无嗔心所即不是属于忍辱。

    富楼那尊者的忍耐力

    富楼那尊者(PunnaThera)的心态是一个修习忍辱的人应学习的好榜样,所以在此我们会简短地描述它。在佛陀时代,有一次富楼那尊者向世尊说他想去住在西方输那(Sunaparanta)。佛陀问他:“富楼那,西方输那的人民很粗鲁与野蛮。若他们辱骂你,你会有什么感受?”

    长老答道:“世尊,若西方输那的人民辱骂我,我会把他们视为好人,无嗔与耐心地忍受他们,想:‘他们是好人,是非常好的人,他们只是辱骂我,却没有以拳头和手肘来攻击我。’”

    佛陀再问他:“富楼那,若西方输那的人民以拳头和手肘来攻击你,你会有什么感受?”

    “世尊,我会把他们视为好人,无嗔与耐心地忍受他们,想:‘他们是好人,是非常好的人,他们只是以拳头和手肘攻击我,却没有用石头丢我。’”

    (过后佛陀再问他若那些人用石头丢他、用木棍打他、用刀斩他,甚至杀死他,那他会有什么感受?)

    长老答道:“世尊,我会无嗔与耐心地忍受他们,想:‘世尊的弟子,譬如瞿低迦尊者和阐那尊者,由于对身体与生命感到厌恶,所以必须自杀。我是多么的幸运,因为我不需要自杀。’”

    过后佛陀称赞他的看法,以及为他祝福。(《中部?后分五十经篇?六处品?教授富楼那经》)

    再者,在《舍罗邦伽本生经》里,帝释天王问舍罗邦伽沙门道:“噢,拘利若传承的沙门,什么东西是我们杀了之后不会懊悔的?什么东西是我们舍弃之后会受到智者称赞的?我们应该耐心地忍受谁人的辱骂?请回答我这些问题。”

    当时是舍罗邦伽沙门的菩萨答道:“我们可以毫不后悔地杀死嗔恨;舍弃无感恩心以获得智者的称赞;无论对方是比我们高级、低级或与我们同等,我们都耐心地忍受每个人的辱骂,有德者称这为最高级的忍辱。”

    帝释天王再问:“噢,隐士,我们可能忍受比我们高级或与我们同等的人辱骂,为何我们应该忍受比我们低级之人的粗言恶语呢?”

    菩萨答道:“我们可能基于害怕而忍受比我们高级之人的无礼,或为了避免斗争而忍受与我们同等之人的辱骂(这两种都不是上等的忍辱)。但是智者认为不基于任何原因地忍受比我们低级之人的粗言恶语是最上等的忍辱。”

    帝释天王的忍耐力

    有一次三十三天的众天神与阿修罗打扙。最终天神们捉住了身为阿修罗王的吠波质底,把他带到帝释天王的面前。他在前来及离开的时候都以粗言恶语辱骂帝释天王,但帝释天王却毫不生气地默默忍受。(《相应部?俱偈品?帝释天王相应?吠波质底经》)。

    (帝释天王的马车夫)摩多梨就问他为何能够平静而不气愤地默默忍受辱骂。帝释天王就以偈来回答:

    “在各种提升之中,自我提升是最好的。

    在各种自我提升的修行之中,忍辱是最好的。

    身为强者而能忍受弱者,

    智者称这为最优等的忍辱。”

    虽然上述摘自《帝释天王相应》及《舍罗邦伽本生经》的文篇是专指忍受言语上的辱骂,但我们应该知道它是包括了身体上的攻击。经典提及言语上的辱骂是因为这是比身体上的攻击较常遇到。富楼那尊者的故事即包括了忍受各层次身体上的攻击。

    在《忍辱主义者本生经》里,忍辱主义者沙门立下了至上的忍辱模范。他无嗔地忍受迦蓝浮王切断他的耳、鼻、手脚直到死去。

    无忿与忍辱

    忍辱是在受到他人言行上的攻击时控制自己,不使自己生气。但另一种嗔怒是与他人言行上的恶待没有关系的。譬如有人请个工人办某件事,而那工人已尽力办事,但雇主却不满意而生气。能够在这种情形之下控制自己的脾气并非忍辱,而只是无忿而已。

    无忿与忍辱都是王的任务

    在《大鹅本生经》里,佛陀所教的国王的十项任务即包括了无忿与忍辱两者。

    在执行转轮圣王的命令时,下属们可能已尽力而为,却仍然不能令到国王满意。国王的无忿这一项任务即是要他在这种情形之下不生气。反之,忍受他人的言行攻击是国王的另一项任务。

    嗔恨的九个原因

    有九个关系到自己、亲友或敌人而导致嗔恨生起的原因。嗔恨也可以关系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事件而生起。

    因此在对人对时上,一共有九个嗔恨的原因:

    一、 在关系到本身的事件上,某人生气地想:“他曾经伤害过我。”

    二、 在关系到本身的事件上,某人生气地想:“他正在伤害我。”

    三、 在关系到本身的事件上,某人生气地想:“他将会伤害我。”

    四、 在关系到亲友的事件上,某人生气地想:“他曾经伤害过我的亲友。”

    五、 在关系到亲友的事件上,某人生气地想:“他正在伤害我的亲友。”

    六、 在关系到亲友的事件上,某人生气地想:“他将会伤害我的亲友。”

    七、 在关系到敌人的事件上,某人生气地想:“他曾经帮助过我的敌人。”

    八、 在关系到敌人的事件上,某人生气地想:“他正在帮助我的敌人。”

    九、 在关系到敌人的事件上,某人生气地想:“他将会帮助我的敌人。”

    无理之嗔

    除了上述的九个嗔恨的原因之外,人们也会对雨下得太大、风太强、天气太热等感到气愤。对于这些不应生气之事感到生气是为无理之嗔(atthanakopa)。一般上它是生于无理解能力之人的嗔心所。远离这种无理之嗔即是无嗔(akkodha)。

    八种力量

    在八种力量之中,忍辱是圣者与有德者的力量。(《增支部?八集?居士品?经七》)那八种力量是:

    一、 哭是小孩的力量;

    二、 生气是女人的力量;

    三、 武器是强盗的力量;

    四、 统治大国是国王的力量;

    五、 吹毛求疵是愚者的力量;

    六、 细心探索是智者的力量;

    七、 重覆思考是博学者的力量;

    八、 忍受他人恶待是沙门与婆罗门的力量。

    沙门与婆罗门

    关于上述的第八项,有人可能会问沙门与婆罗门是否是同等的。

    在没有佛法的时期,沙门是指隐士。在佛法时期里,它是指比丘,是僧团的一份子,是佛子。因此沙门一词已是众所周知而无须再多作解释。

    需要详细解释的是“婆罗门”一词。在《长部?起世因本经》里提及婆罗门一词是如何被人开始采用的。

    在这世界的早期,(在人类住在地球很久之后)人群之中开始出现了邪恶,所以他们选了“大选出王”来统治世界。其时有些人说:“世界已经充满了邪恶力量,我们不想与那些腐败至需要王来管制的人相处。”所以他们就离开人群,去住在森林里修禅,而证得了禅那。由于他们这样地过活,所以被称为婆罗门。

    婆罗门一词是源自巴利文brahmana,意即已去除邪恶的人。婆罗门并没有自己煮食;他们依靠树上掉下来的水果或去村镇托钵得来的食物过活。他们称为婆罗门是因为他们过著清净圣洁的生活。因此他们是“德婆罗门”,即有德行的婆罗门。

    经过许久之后,有些德婆罗门无法继续修禅及证入禅那。他们就去住在村镇的外围,编著吠陀,以及把它教给渴望学习的人。他们不再修禅入定以去除邪恶。但他们还保留著婆罗门的名称。然而,事实上他们已不再是德婆罗门,因为他们已不再具有任何梵行的素质。他们只配称为“生婆罗门”,即由于是德婆罗门的后代而被称为婆罗门。由于他们不能修禅入定,所以他们是属于低等的。但经过一段时期之后,由于他们会编写及教导吠陀,他们被视为是相当可敬与圣洁的。虽然这些“生婆罗门”没有修禅以去除邪恶,但他们却浸入河水里来欺骗别人,说他们这种作法是“净体礼”,能够洗去不净。

    在《槃达龙本生经》里提及婆罗门这种洗掉罪恶的修行。槃达龙王经常去到人间受戒。有一次,他无法在预定的时间内回到龙宫。所以他的两位兄弟就去找他。(他们终于及时把他自折磨他的弄蛇师手中救出来。他会被弄蛇师捉去是因为当他在蚁冢上持戒时受到名为“腊师”的婆罗门陷害。)

    当他的弟弟苏波伽龙沿著耶牟那河找他时,苏波伽龙遇到了致使他被弄蛇师捉去的腊师婆罗门。其时那婆罗门正浸在耶牟那河里以洗掉他陷害槃达龙的罪恶。

    当佛陀说忍辱是沙门或婆罗门的力量时,他心中所想的只是德婆罗门而已。在《起世因本经》中以穿白衣来去除烦恼的修行者只是普通婆罗门或生婆罗门。但佛陀所说的“德”是指婆罗门的美德。在《法句经》里,佛陀用了整整一品,即拥有四十三首偈的“婆罗门品”解说令人称为婆罗门的圣洁素质。这些婆罗门都是德婆罗门,是没有等级之分的。然而“生婆罗门”是有许多等级的。

    忍辱波罗蜜一章至此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