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小说网 > 南传菩萨道 > 第九章:慈波罗蜜

第九章:慈波罗蜜

推荐阅读:孔雀经真言等梵本俱力迦罗龙王仪轨净心诫观法发真钞净土生无生论会集净琉璃净土摽金刚童子持念经金刚经纂要刊定记金刚经感应分类辑要金刚经感应传金刚顶经毗卢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

一秒记住【多彩小说网 www.dctxt.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慈的巴利原文是metta,pema则是爱。慈是一种特定的爱,pema则是爱的普遍用语。所以pema可分为三种,即:

    一、爱爱(tanha-pema);

    二、世俗爱(gehasita-pema);

    三、慈爱(metta-pema)。

    (一)爱爱是男女之间的爱,是由渴爱与贪欲所引起的。

    (二)世俗爱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执著,是由于一家人相处所引起的。

    爱爱和世俗爱两者皆是不善的,前者是爱欲(tanha-raga)后者则是贪(lobha)。

    (三)慈爱是无界限地希望他人幸福。这是完全无执著、不会想要时常与他人相处的爱。人们可能各处一方,然而却在听到住在远方的那人生活幸福而感到快乐。这种分离不会令到他感到不满足。因此慈爱是清净与圣洁的,所以它被称为梵住。这即是说,培育慈心即住在梵心里。除了慈之外,悲、喜与舍也是梵住。

    所以梵住包含了这四种美德;它们也名为四梵住。(梵住的另一个名称是无量心,因为它们是应受到培育与散播给无量众生的内心素质。)

    我们必须小心地注意到培育慈爱并非培育不净的爱爱与世俗爱,而是清净与圣洁的慈爱。过后我们将讨论如何培育慈爱。

    慈与无嗔

    慈是一个究竟法。然而在列举诸究竟法(即心、心所、色及涅槃)时,慈并没有被列为个别的究竟法,因为它是包括在无嗔心所之内的。无嗔心所本身有很广泛的含意。所以慈是无嗔心所的一部份。

    再进一步的解释:根据《阿毗达摩概要》,无嗔心所与五十九种美心相应。每当这五十九个心的任何一个生起时,无嗔心所也会同时生起。无嗔的目标有许多种,然而慈却只能以有情生命为目标。只有在取有情生命为目标,心想“愿他们健康快乐”,希望他们幸福时,所生起的无嗔心所才是慈。

    关于之前所提及的忍辱波罗蜜,忍辱也是无嗔心所,但不是一切的无嗔心所都是忍辱。只有在受到他人的恶待,而能保持不生气时,那时生起的无嗔心所才是忍辱。同样地,不是一切无嗔都是慈,只有在希望众生幸福时生起的无嗔才是慈。

    五百二十八种慈爱

    关于慈,有些人说慈爱有五百二十八种,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应该知道,人们会这么说是因为《无碍解道》里列出了培育慈爱的五百二十八种方式。

    在这五百二十八个方式中,五个是无限的,即:

    一、一切有情;

    二、一切有息者;

    三、一切生物;

    四、一切人;

    五、一切有生命者。

    当禅修者采用这五个方式的任何一个去散播慈爱给三十一界的一切众生时,一切众生都毫遗漏地被包括在内。由于没有任何众生是不被这五个方式包括在内的,所以它们被称为无限。(也称为五无限众生。)

    散播慈爱给有限众生时,其分类法如下:

    一、一切女众;

    二、一切男众;

    三、一切圣者;

    四、一切凡夫;

    五、一切天人;

    六、一切人类;

    七、一切恶道众生。

    以上每一个皆是属于个别种类的众生,所以他们被称为有限众生(也被称为七有限众生。)

    如此我们应该散播慈爱给这十二种众生,五无限的与七有限的。

    我们应以下列的方法散播慈爱给这十二种众生:

    一、愿他们得以脱离仇敌;

    二、愿他们得以脱离身体的痛苦;

    三、愿他们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

    四、愿他们生活快乐。

    当以这四个方式散播慈爱给每一组的众生时,散播慈爱的方式一共有了四十八个。在这四十八个方式里是没有方向的分别的。

    在这四十八个方式里,若再依东、西、南、北、东南、西北、东北、西南、下方和上方十个方向分别时,一共再有另外四百八十个方式。譬如:“愿东方的一切有情得以脱离仇敌、得以脱离身体的痛苦、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生活快乐。”也应如此地散播慈爱给其他方向的众生。

    若把没有分别方向的四十八个方式跟有分别方向的四百八十个方式加起来,那么就一共有五百二十八个方式。

    这五百二十八个为人们所熟悉的培育慈爱的方式是《无碍解道》里所教的。该经在解释如何散播慈爱后,并没有提及散播悲心、喜心与舍心。然而现今有些课文在列出散播慈爱之后,再列出:

    一、 “愿他们得以脱离痛苦”,即属于培育悲心;

    二、 “愿他们所得不失”,即属于培育喜心;

    三、 “愿他们以自己的业为自己的资产”,即属于培育舍心。

    古代导师把它们列入课文里的,以便那些想培育悲、喜与舍心的人可以运用培育慈心为前导。因此想要培育悲心的人应该心想:“愿一切有情得以脱离痛苦。”想要培育喜心的则心想:“愿一切有情所得不失。”想要培育舍心的则心想:“愿一切有情以自己的业为自己的资产。”

    然而这并不意谓我们只可采用经典里所提及的方式,因为不只是“有情、有息者、生物、人、有生命者”这些词才包含无限众生,其他的词句,譬如“身、命、生类”等也包含了无限众生的意义。所以我们也可以“愿一切身得以脱离仇敌”来散播慈爱给一切众生。

    《无碍解道》中列了四个散播慈爱的方式,然而我们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譬如“愿一切有情快乐”、“愿一切有情平安”,这些心念也是慈心。事实上,《慈爱经》已证明了可采用其他句子与方式培育慈爱。

    《慈爱经》培育慈爱的方式

    《慈爱经》是佛陀向一群住在森林里的比丘所说的。在结集时,这部经被列入于《经集》和《小诵经》里。这部经的开端举出了欲培育慈爱的人所应具备的素质。

    经中说:

    “欲获得寂静(涅槃)的善行者应具备:

    一、 能干;

    二、 坦诚;

    三、 绝对正直;

    四、 谦恭;

    五、 温文;

    六、 不骄傲;

    七、 知足;

    八、 易于护持;

    九、 事务少;

    十、 简朴(即远行时不应带太多自己的物品。比丘应该只带自己的八资具,简便如鸟只带著双翼地去远行。)

    十一、五官安详;

    十二、摄受诸根;

    十三、谨慎;

    十四、不执著俗家(这是为比丘特设的,因为这部经 原本的对象是比丘。在家众则不应该执著家庭和 朋友。)

    十五、只要智者会指责,即使是最小的错也不犯。”

    经中解说在具备了上述十五个条件之后,应如何培育慈爱。它提到“愿他们快乐与平安,愿一切众生快乐”等。

    以下是《慈爱经》所教的培育慈爱的方式:

    一、 对一切众生培育慈爱(全体慈爱);

    二、 把众生分为两组来培育慈爱(二组慈爱);

    三、 把众生分为三组来培育慈爱(三组慈爱)。

    全体慈爱

    若有人想以这个方式来培育慈爱,他应该心念:

    一、 “愿一切众生身体舒适”;

    二、 “愿一切众生平安”;

    三、 “愿一切众生内心快乐”。

    二组慈爱

    众生可分为四对,即:

    一、 弱与强(指阿罗汉)两种众生;

    二、 可见与不可见两种众生;

    三、 住在远处与近处两种众生;

    四、 不会再生(指阿罗汉)与还会再生两种众生。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培育二组慈爱:

    一、 “愿一切弱与强的众生身心皆快乐”;

    二、 “愿一切可见与不可见的众生身心皆快乐”;

    三、 “愿一切住在远处与近处的众生身心皆快乐”;

    四、 “愿一切不会再生与还会再生的众生身心皆快乐”。

    三组慈爱

    三组的众生有三种,即:

    一、 长、中与短的众生;

    二、 大、中与小的众生;

    三、 胖、中与瘦的众生。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培育三组慈爱:

    一、 “愿一切长、中与短的众生身心皆快乐”;

    二、 “愿一切大、中与小的众生身心皆快乐”;

    三、 “愿一切胖、中与瘦的众生身心皆快乐”。

    由于运用全体、二组及三组培育慈爱都是希望看到他人幸福与快乐,所以它被称为“乐利益处慈爱”。

    希望看到他人脱离不幸痛苦的慈爱则被称为“灭苦利益处慈爱”。巴利文有这么形容这种慈爱:

    “愿无人欺骗他人,

    或在任何地方轻视任何人,

    愿他们不互相怀恨,

    不思挑拨与敌对。”

    有人可能会问:“为何《无碍解道》和《慈爱经》形容多种培育的方式,而不是一个方式而已?”

    其答案是:凡夫的心不断地从一个感官目标飘荡至另一个目标。这样的心是难以用单一个培育慈爱的方法来使它稳定下来的。只有采用不同的方式才能使心定下来。因此,佛陀教导多种培育慈爱的方式。后代的圣者也这么解说各种培育慈爱方式。

    另一种解释是:修慈心的人都有不同的资质,对于有些人,无限的方式比较易于理解;有些人则对有限的方式比较明白;有些人以各种方向来散播慈爱比较清晰;有些人对全体慈爱比较清楚;有些人比较适合二组慈爱;有些人则感到三组慈爱比较恰当。由于修慈爱的人有不同的资质,因此佛陀教各种不同的方式,以适合每个人,所以后代的导师也这么解说。

    菩萨的慈爱

    《行藏》与《大集》解释在《黄金睒摩本生经》里的菩萨如何修慈爱。摘自《行藏》的故事简要如下:

    “舍利弗,当时我是黄金睒摩,住在帝释天王所准备好的住所。我散播慈爱给森林里的狮子与老虎。我与狮子、老虎、花豹、野狼、水牛、花鹿和熊相处在一起生活。这些动物都不怕我,我也不怕它们。我很快乐地住在森林里,因为我充满了慈爱的力量。”

    从这段经文里,我们并不知道黄金睒摩的家庭、出生等,我们只知道他是圣洁的,以及无畏而快乐地与野兽住在森林里,心中充满了慈爱。

    然而《大集》则说当黄金晱摩菩萨中箭时,他问道:“为何你用箭射我?”华利夜佉王则答道:“当我瞄准一只花鹿时,它却被你吓跑了。所以我生气地射伤了你。”

    黄金睒摩就说:“鹿是不会因为看到我而害怕的。森林里的其他动物也不会怕我。”他也说:“噢,国王,即使住在香醉山非常胆小的人非人,当他们来到这座山林漫游时,也会欢喜地来见我。”

    从这段经文里,我们就知道住在森林里的黄金睒摩菩萨时常播慈爱给森林里的一切动物,包括人非人。因此他与每只动物都能互相爱护。

    在培育慈爱的十一个益处之中,其中一个是受到人、天人与非人的喜爱。然而从黄金睒摩的故事里,我们知道动物也会喜爱有慈心之人。关于受非人喜爱的益处,《清净道论》的“说梵住品”举出毗舍佉长老(VisakhaThera)故事为例子。

    毗舍佉长老的故事

    住在波吒厘子城的毗舍佉居士听到锡兰的情形后,就想到那个国土去修习佛法。离家后,他乘船去到锡兰,在大寺成了比丘。在他已有五个戒腊时,他已通晓二部母论(比丘戒本及比丘尼戒本)。过后,他离开大寺出外游历,准备在每一间寺院居留四个月修禅。

    在去羯但罗山寺的途中,他遇到条分叉路。当他在想该走那一条路时,住在该山的山神向他指明正确的路。来到羯但罗山寺时,他就在那里住了四个月。当他准备好明天去另一间寺院后就去睡觉。当他正在睡时,摩尼树的树神便坐在梯级上哭泣。长老问:“是谁在哭?”“尊者,我是摩尼树神。”“为什么哭?”“尊者,因为您就要离去了。”“我住在这里对你有什么好处?”“尊者,您住在这里令到此地诸非人得以互相慈爱。您走后,他们就会互相争吵,甚至说粗言恶语。”

    长老说:“若我住在这里能帮助你们快乐地过活,那么我就再多住四个月。”当四个月过后,他再想要离去时,那树神又再悲泣。如此那长老无法离开那寺院,最终在那寺院里进入般涅槃。

    这故事显示了接收到慈爱的人(众生)不单只喜爱那散播慈爱的人,在他们之间(接收者)也因为那慈爱的影响而互相慈爱。

    一位猎人的慈爱

    在《大鹅本生经》里提到,有一次大鹅王(菩萨)中了陷阱而受了重伤。看到它时,后悔的猎人细心地拾起鹅王,散播慈爱给它以减轻它的痛苦。由于这猎人慈爱的力量,鹅王的伤竟即刻恢复,变得有如不曾受伤一般,完全没有留下任何伤痕。

    伪装为慈爱的欲爱

    修习慈爱者应小心避免错误地培育了伪装为慈爱的欲爱。注释里警告说:“伪装为慈爱的欲爱是很会欺骗人的。”《清净道论》的“说梵住品”也说:“去除了嗔恨即是成就慈爱,然而欲爱的生起却表示慈爱已被毁了。”

    其意义是:若有人能对他所生气的人散播慈爱,而令到怒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慈爱。因此嗔恨的消失导致慈爱生起。若在他培育慈爱时生起了欲爱,那么他的慈爱即是消失了。现在他已受到外表跟慈爱相似的欲爱所欺骗。

    至于要达到波罗蜜的程度,所散播出去的慈爱必须足以令到对方也以慈爱来回应,就好像黄金睒摩的例子一般。慈爱不只是属于十波罗蜜之一,同时它也是四十种止禅之一,能够令到禅修者证得禅那与神通。因此菩萨与古代大德皆以非常深且强的定力来修慈,直到证得禅那与神通。我们可以从《善人本生经》与《一王本生经》看到这种修慈的成就。

    《善人本生经》

    以下是善人本生经的简短摘要:

    当梵与王统治波罗奈国时,他公正地治理国家,尽了国王的十项任务。他行布施、持五戒与布萨戒。其时有一位犯了罪的大臣被国王驱逐出境。那大臣就去到邻近的憍萨罗国,为那里的国王服务。他煽动憍萨罗王派兵去攻打与占领波罗奈国,说那是很容易就可办到的。憍萨罗王照他的建议去办,很轻易地就捉到及囚禁了毫不反抗的梵与王及其众大臣。

    在牢里,梵与王散播慈爱给憍萨罗王,而证得了慈心禅那。由于那慈爱的力量,憍萨罗王感到全身有如被火焚烧一般。受到这痛楚时,他问众大臣道:“为什么我会这样?”众大臣答道:“噢,陛下,您会这么痛苦是因为您囚禁了具有德行的梵与王。”

    听后,憍萨罗王就赶去见梵与王,请求他原谅,再把国家还给他。从这故事里,我们已清楚地知道慈爱是有助于证获禅那的。

    《一王本生经》

    《一王本生经》、《善人本生经》与《大戒本生经》里的故事是差不多一样的。

    在《一王本生经》里的不同点是:当梵与王与大臣们坐在皇宫里时,憍萨罗王到来把他捉住绑起来,再把他倒吊在宫门上。其时梵与王散播慈爱给憍萨罗王,而证得了禅那与神通。过后他成功脱绑及盘腿坐在空中。憍萨罗王感到全身有如被火烧一般,痛得他在地上翻来滚去,不断地号叫:“很热,很热!”过后他问众大臣道:“为什么我会这样?”众大臣答道:“噢,陛下,您现在这么痛苦是因为您把无辜而有德行的梵与王捉起来倒吊。”“若是如此,你们就快去把他给放了!”

    在他的命令之下,大臣们即刻赶去见梵与王,却见到梵与王盘腿坐在空中。所以他们转回去告诉憍萨罗王他们所见之事。

    佛陀的慈爱

    有一次,以佛陀为首的僧团去拘尸那罗时,马罗国的众王子在他们之间立了一个协议,若有谁不去欢迎僧团的话就要受到惩罚。当时有一位名为罗加的马罗王子,他是阿难尊者还未出家前的朋友。(虽然他不想去迎接,却也)只好依照协议去欢迎僧团。其时阿难尊者就告诉罗加说能这么做是一个难得的机缘,因为那僧团是以佛陀为首的。罗加则答说不是因为对三宝信心,而是因为他们之间的协议才这么做。由于不满意罗加的回答,阿难尊者把这件事告诉佛陀,也请求佛陀设法令罗加的心变得更柔软。佛陀就单散播慈爱给罗加一个人,令到他好像一只离开母牛的小牛,即刻赶来寺院见佛陀。由于真正对佛陀生起了信心,他向佛陀顶礼,再听他说法,而成为须陀洹。

    另一回,当以佛陀为首的僧团进王舍城托钵时,早已跟阿阇世王商量好的提婆达多放了醉象那拉奇林去攻击佛陀。佛陀散播慈爱给那只醉象而制伏了它。当时王舍城的市民都欢呼道:

    “有些驯牛师、驯象师与驯马师以棒击、鞭打地来驯兽。然而佛陀不用棍棒或任何武器即驯服了疯象那拉奇林。”

    慈波罗蜜一章至此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