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小说网 > 歪掰的历史 > 第九章 陶鬲

第九章 陶鬲

推荐阅读:黄帝内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风起龙城吞噬星空正青春周公解梦第九特区重生之御医

一秒记住【多彩小说网 www.dctxt.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我每天早晨,都有在肯德基边吃早饭边码字儿的习惯。

    这里有三个原因。

    第一当然是我得赶在老婆起床前出门,原因我以前的章节里说过了,不解释。

    第二就是我们那个办公室。

    没办法,创业阶段,穷啊。

    所以是租在老城区里面一个老事业单位的老房子里头。

    人家能租给咱,自然也能把别的楼层租给别的人啊。

    比方说这一楼,他就租给了一个做手机卖场的。

    那个乱啊,每天闹哄哄跟菜市场一样。

    各种快递员跑来给柜台做电商生意发货的;

    各种小偷扒手过来销赃的;

    各种摔坏了屏幕短路了电池跑来做维修的;

    还有贴膜的,加套的,哭着喊着拿别人身份证复印件就妄想上号的;

    ……

    什么人都有,但问题是,这柜台里,再往低了说,那也是一台台腰子般贵重的手机啊。

    但是物业保安,配属值夜班的,就一个人。

    你早晨如果开门开太早,那些摊主还没有来上班,你就要一个人帮忙看着这两千平方米的场子。

    他想了个躲懒的招,每天上午九点才开门。

    门外的业主没有一百也有几十,一开门,一拥而入,自己看好自己的柜台呗。

    他这就苦了我了,我去的早啊,我得在门外等上一个多钟头。

    第三个原因,天太冷了。

    没有办法,我在大冬天只好变更了吃早饭的地方,每天早晨去公司附近的肯德基吃饭,顺便开着平板电脑码字儿到九点,然后再回办公室。

    结果,今天早晨,我就在肯德基目睹了一场闹剧。

    这家分店的店长……

    狗屁“店长”,还不也是一打工的么。

    大概二十六、七岁吧,一女的,个子不高,目测一米五九。

    圆嘟着脸,不过一点儿都不可爱,那眼睛都是倒三角,朝天花板看的那种。

    五个农民工,坐我旁边的桌子,玩手机,打瞌睡。

    那个店长,怒气冲冲,趾高气扬地就从柜台里杀了出来。

    刚走两步又退了回去,找了件外套穿上,算是把肯德基的工作服给遮起来,别让监控啥的给拍出不好的效果。

    然后就跑我旁边的桌子开骂了。

    那些个恶毒的语言咱就不复制粘贴了,其实当时我所有的心思都不在那上面,关键是这娘儿们太能喷了,那些唾沫星子都弄到我的脸上来了。

    偷偷舔了舔,这口水居然还是栗花香型。

    她一大早吃了什么东西会有栗花的芬芳?

    各位读者自己去查吧,我可不敢写,我要是写了的话审核员非弄死我不可。

    农民工里面,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

    也是二十岁出头,这种年纪最耐不住被年轻少妇鄙视,所以对着就开嚎了。

    同样的,我的脸蛋也没有幸免,各种馥郁的液体。

    这个简单点,韭菜味儿的。

    边对骂还边脸红,我当时就想不明白了,这妞长得也就那样啊,又算不上是什么美女。

    后来我想通了,其实两人都脸红,只不过那女的扑了粉底。

    根据他们对骂的内容来看,其实这些农民工并不是打昨晚就猫在肯德基过夜当免费旅店的,他们几个也就比我早来两个钟头,应该是今晨五点半进来的。

    纯避寒。

    后来那小伙子扛不住了,骂了一句“臭三八你别狗眼看人低”,然后掏出钞票就去柜台买了一大堆吃的喝的,然后大气的端回来请他的同事一块儿吃。

    我心想到这里也该结束了吧。

    小伙子剑眉一扬,“你咋不赶我们走了呢?贱货!财奴!”

    唉。

    好不容易有点儿平息的希望,他这么一拽,那女的又开始喷了。

    “没素质”;

    “垃圾”;

    “一群打流的”;

    “臭不要脸”……

    我不是怕他们会演变成真人PK,而是如果我再继续坐下去的话,我担心我自己会忍不住要PK那个娘儿们。

    你以为你穿得骚一些就是上等人了?你就人五人六了?

    不一样是打工仔啊。

    而且我还告诉你,人家在建筑工地搬砖的,他们工资比你高。

    傻逼。

    ====

    姜老师发现,手机QQ群里的人数不对!

    165。

    开始姜老师不是说这个群包括编辑在内,一共是166个人么?

    就算人数变动,那也应该是编辑又新发展了作者,人数增加才对,为什么会减少?

    难道说有哪个作者不想写书了,太监了,所以退群?

    “赶紧问问这个编辑。”王球儿提醒说。

    姜老师急忙在群里@“网易编辑图米”——

    骑驴送姜:图米阿姨,你在吗?我有好急好急的事情要找你。

    网易编辑图米:干啥?

    骑驴送姜:有一本叫做《妻子背后的秘密》,那书的作者“村书记”是咱们这一组的么?

    网易编辑图米:是啊。

    骑驴送姜:那为啥他不在咱们群里啊?

    网易编辑图米:你胡扯啥呢,我们组的作者都在这个……卧槽,这小子居然退群了!

    骑驴送姜:他什么时候退的群啊?

    网易编辑图米:我看看记录……就前天晚上退的啊。难道这货的书扑街不想写了?不对啊,今天早晨还在正常更新嘛。

    骑驴送姜:那就是说,上个礼拜我和徐老师聊古董的时候,他其实也能看到我们的对话?

    网易编辑图米:……你还好意思说,就是你们这帮子不务正业的东西!有时间不好好码字,跑到地摊子上头折腾什么古玩。自己玩物丧志也就算了,还跑到作者群里祸害别人,整天大段大段码一些吹牛逼过嘴瘾的屁话,村书记一定是被你们烦走的!你那本《许愿人生》昨天又断更了吧?一群废物,赶紧给我写书去,别特么没事找事。

    “看来这个编辑知道村书记的一些真实情况,”徐诗寒想了想,“姜老师,你有这个编辑的联系方式没?”

    “有。”姜老师急忙在手机相册里翻出来几张图片,“呐,这是当时我写书和网易云阅读签的合同,图片是我对纸质版合同扫描的,这个姓陈的就是群主‘图米编辑’。你们看,这里有手机号码。”

    王球儿拿出手机按照号码打了过去。

    “喂,谁啊?”电话那头传来一句超有磁性的男声。

    王球儿一把捂住话筒,转头问姜老师:“你不是喊他叫‘图米阿姨’么?这‘阿姨’怎么是个男的?泰国人啊?”

    “不不不,”姜老师急忙解释,“他本来就是男的。只不过他喜欢用一个女人头像,而且只招男作者,并且对我们都特别热情……”

    “是基吗?”王球儿乐了。

    “不知道。”姜老师摇摇头,“不过听说你公公对他挺有意思的,每天没事就在QQ群里哭着喊着勾引他。”

    王球儿清了清嗓子,重新拿起电话说:“陈编辑,你好,我是湖南省公安厅长沙刑侦支队的支队长,我姓王……”

    “我是你祖宗!”

    啪!

    电话挂了。

    “没办法,这年月骗子太多。”姜老师也是一脸郁闷。

    看来只好通知杭州警方协查了,王球儿立刻向省厅汇报要求支援。

    在姜老师家里,几个人七手八脚的将那件陶器,从纸箱子里又翻了出来,徐一飞二话没说,打开微信视频就连上了段天鸣。

    “这东西,我瞅着居然是个……鬲啊。”段天鸣在视频哪一段眯着眼睛。

    “段叔,这才下午四点不到你就吃得打嗝了啊?话都说不清楚。”徐诗寒一脸不满。

    “唉,我说的是‘鬲’,‘打嗝’的‘嗝’字去掉那个口字旁!”段天鸣纠正道。

    鬲,是个什么东西?

    就是长得很像这个字的东西。

    各位别发火,我说的没有错,这本来就是个象形字嘛。

    不信列位可以去百度上查。

    这东西就像上一章说的,跟“鼎”有些类似,下面有脚支撑,三只脚或者四只脚的都有,区别就在于,鼎的脚是实心的,而鬲的脚是空心的。

    这样说可能大家会有误解,认为说那这个“鬲”是不是就是先把身子做好,跟个大铁锅似的,然后再用三根或者四根空心管柱往下面一接。

    不是这样的。

    鼎确实是这样制作的,先把鼎身浇铸好,然后单独铸造出几个脚,做拼接。

    鬲,从新石器时期到商代,都是陶土制作的,到了商朝,就有青铜的了,当然,陶土鬲在商代也接着用。

    咱就拿姜老师买下来的这一件来说吧。

    它是陶土制的。

    陶和瓷都一样,在制作的时候,都是一团软乎乎湿嗒嗒的泥巴。

    所以先捏成一个敞口大锅子的模样。

    注意了,这个“锅底”你不能做成平整的,你要围着锅底的圆周找四个点,对称均匀分布的四个点,然后拿一棍子,或者你手艺好的话用手指也行。

    往下戳。

    这陶泥不是软的嘛,你一戳,它就鼓下去了。

    这样形成的四个脚。

    底下是尖的,倒圆锥形。

    空心的部分跟上面的“锅体空间”是相连的。

    然后烧制,硬化成型,这就叫做“鬲”。

    你一缸羊肉熬萝卜汤放进去,不光锅里有,这“脚”里面也有。

    而且四个脚架出来的空间,搁着柴火烧,整个鬲,它锅里脚里的汤水就都加热了。

    缺点是,不方便清洗,尤其那几个空心脚的内部,你得用筷子顶着抹布戳进去擦。

    “其实包括秦在内,之前的王朝,鼎也好、鬲也好,都是用来烹煮东西的。”段天鸣说,“汉以后,铁器全面普及,更加轻巧、小薄的铁锅进入寻常百姓家,以鼎为代表的厚重烹调器就失去了实用价值,转而多用于宗教信仰的象征意义,你比方说现如今那些个道观啊,寺庙啊,门前堆着香灰焚着香的,都是鼎了。”

    而鬲,特别是陶制鬲,基本上在商末之后就停用了。

    “虽然在那之前,鬲和鼎都是用来烹煮的,但这俩东西,从‘脚’的数量来判断,是有区别的。”段天鸣喃喃地说。

    “脚”的数量?

    就拿鼎来说吧,这东西大家会相对熟悉一些。

    我们平时看三国的段子,都说“三足鼎立”,这就是说,三只脚的鼎,是古代最常见的。

    但也有四只脚的,你比方说大家念初中甚至念小学的时候,历史课本里都出现过的那件超级国宝——司母戊鼎,这玩意儿就是四只脚。

    鬲也一样,有三足的,也有四足的,其中三足的比较多,四足的较少。

    都是用来煮东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看煮给谁吃呗。

    三足的鼎和鬲,都是煮或者蒸东西给人吃的,上等人用鼎,不那么上等的人用鬲。有钱的用青铜制,没钱的就用陶器。

    四足的呢?

    煮给神仙吃,煮给妖魔鬼怪吃,反正不是用来给人吃的。

    懂了吧?四只脚的是祭器!

    “你们把镜头拉近一点,让我好好看看这鬲上的纹路。”段天鸣眯起眼睛。

    徐诗寒将手机靠进这个陶鬲。

    “哎呀妈呀,这是人脸啊!”段天鸣突然兴奋地怪叫起来。

    王球儿倒是不以为然,这种纹路很难辨认吗?

    她们几个早就看出那上面是一张陶土浮雕的人脸了。

    “听你们说,你们正在联系杭州警方?”段天鸣不知为啥,突然换了一个话体。

    “是啊,这个卖鬲的‘村书记’非常可疑,”王球儿说,“但如果正面接触的话,我怕会打草惊蛇,正好这个村书记也在网易云阅读写书,我想先从编辑那边入手,查这个人的底细。”

    “嗯嗯,最好要能弄清楚,他这件东西是从哪里弄到的。”段天鸣点点头。

    “不是,段馆长,您倒是说清楚,这东西……”姜老师已经紧张得有些口吃,“这人面鬲,我还想拿着捣药呢。”

    “捣药?真是亏你想得出。”段天鸣骂道,“小子,你趁早放弃这种想法吧,我告诉你,商代的人面纹器具,你都别去乱碰。”

    为啥?

    现存的商周青铜方鼎也好,陶、铜鬲也好,表面上都有各种各样的纹路和浮雕,有四面鹿头纹的,有四面兽纹的,但就是找不到四面饰人面纹的。

    不仅未见实物,就是历代的金石著录也未见记载。

    “我说过,这些都是用来烹煮东西的,”段天鸣说,“古代人比现代人强多了,人家多讲饮食卫生啊,才不像现在,食品安全问题比比皆是。”

    就拿这煮东西来说吧,不管是三条腿的鼎和鬲,煮给人吃;还是四条腿的祭器,煮给不是人的东西吃。那都是分得清清楚楚,哪一件是用来煮什么的,绝对不会混杂。

    我说的混杂,主要是指肉类。

    如果是光秃秃的,啥玩意儿都没有雕刻的鼎和鬲,这种比较穷的人用的,那就无所谓了,大杂烩一锅涮。

    但这种有浮雕的呢。

    你比方说有鱼鳞纹的,或者直接雕了几条鱼的,那这鼎和鬲,就是用来做水煮鱼的。

    同理,纹了牛的,那就是用来做土豆烧牛肉的……对不起我说错了,那年月土豆还没有国产化。

    纹了羊的,雕了鹿的,大家依次类推。

    有些读者会问:那纹了龙的呢?

    答:煮蛇汤的。

    有一个例外,1959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的黄材镇……对,就是四羊方尊出土的那个地方,这地方真特么邪性!

    在那里出土了一个青铜鼎,商代晚期的,也就是商纣王那个年月的。

    它浮雕了四面人脸!

    你猜这东西是用来煮啥的?

    随便吧,反正是你们猜的,我可没有说,将来不许赖我瞎掰。

    但有一点你们猜对了,这个鼎是方的,四只脚。

    废话,煮这东西的,难道是拿给人吃的啊!

    段天鸣拿起手机,开着视频通话,转身出了办公室,进到了湖南省博物馆的中央展厅。

    绕了几圈之后,巨大的“人面青铜大禾方鼎”就出现了视频画面里。

    这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一件人面纹方鼎。

    这是全世界青铜器中独一无二的器物,绝无仅有的镇国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