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小说网 > 歪掰的历史 > 第十一章 舂脑

第十一章 舂脑

推荐阅读:黄帝内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风起龙城吞噬星空正青春周公解梦第九特区重生之御医

一秒记住【多彩小说网 www.dctxt.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舂。

    瞧好了这字儿。

    各位读者,你们舂过东西吗?

    这一种组合,你要有一个容器,而且这容器还得特别经得起折腾,一般来说玻璃这种易碎品或者高温瓷啥的,就别来了。第二,你得有一根棒槌,或者是杵,然后把要捣碎的东西放在容器里,你就双手拿着棒槌,玩命地“捣”。

    这个过程我们就称之为“舂”。

    小的时候吧,在农村玩过舂米的设备,不过那个时候虽然东西很古老,却也没有原始到古代人用的那种石头大缸子。

    麦子熟了会开镰,可这水稻就缺德了,大米外层的那个金黄色的谷壳,它可不会自动裂开,你当然不要指望人工用手指像剥瓜子一样,一粒米一粒米地给你去剥壳。

    那种操作搞下来一斤米得多贵啊。

    你像现在机械化操作了,有专业的碾米机,它通过电机或者柴油机控制气流,在科学计量的风速下,米比谷壳重,分离开的米和壳就不会混杂在一起,而“分离剥壳”本身,就依靠高速旋转的砂轮和几组钢丝刷配合完成。

    古时候没有这东西啊。

    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好多年,这东西也没有全农村普及。

    所以我小时候在农村里,这个活还得靠舂。

    古代人是拿一大石头缸子,一般是花岗岩凿出来的。将稻谷放进去,然后找一娘儿们——我也很奇怪,为啥古时候农村里舂米的活都是尽量找女人干——这娘儿们拿着一大棒槌,或者就是一大铁锤,嚎着比叫床还嘹亮的嗓子,就对着石缸里头砸下去了。

    靠冲击力,砸裂谷壳,将大米分离出来。

    嗯,我大概懂了,为啥舂米一般是女人来做。

    因为男人的劲儿太大了,很容易在去壳的同时,将米砸碎。

    不过我在乡下玩的那种,比起这种古代原始版本又强了很多。

    他这是一个缸的,而我那是两个缸。

    一左一右,不是花岗岩的,咱这是大青石。

    并排放好,中间相隔半米左右。

    完事在俩缸的上头中央做一个支架,支架中央还有一个活动的轴。

    将一根粗大的整木搁在这轴上头,就像是小孩玩的跷跷板一样,左边下去右边上来,右边下去,左边就上来。

    左右两端,各有一个向下方凸出的木槌或石槌。

    这槌,就正好对准了俩大石缸子,稻谷就搁在缸里。

    然后我一撸袖子就爬到架子上面去了,脚踩着大整木的左右两端,左脚上来,右脚下去,右脚上来,左脚再下去,那俩槌就一边轮一下地对着缸里的东西开始舂了。

    这种脚踏式的舂米道具,叫做“碓臼”,现在还有一些山村在用呢。

    那除了舂米呢,我想热爱做家务的读者们,你们应该在厨房捣过蒜,捣过胡椒籽儿……当然现在都有更加方便的机器了,电动的,手动的。

    一个木头的钵,或者加厚的大陶罐子,里头那一面内壁上还有螺纹呢,将大蒜子、花椒籽什么的放进去,抄起棒槌就杵吧。

    现如今很多家庭还是喜欢去超市买这些叫做“擂钵”的东西,因为确实这玩意儿舂出来的调味料口感会好一些,那些个电动机子打出来的碎末,金属刀片高速旋转的时候它会生热,直接就把食材的原味给破坏掉了。

    我这辈子还没有舂过的东西,就是药了。

    晒干脱了水的中药材,舂成粉末,别说小老百姓了,神仙也干过这活啊,八月十五中秋节,月亮上嫦娥娘儿们放假了,屁事不干满世界浪,就剩兔爷一个寂寞地蹲在广寒宫捣药。

    人家姜老师,那活得才叫人过的日子。

    他比神仙强啊,人家不光沈阳有老婆,大连有基友,这老婆还给他生了一对龙凤胎。

    男孩叫蛋子,女孩叫丫子。

    姜老师舂药的时候,俩孩子就在一边陪着,蛋子每次都跃跃欲试,嚷着要帮老爹的忙呢。

    作为一名国家注册的中医师,他最反感的就是电机刀片和砂轮捣药,这么多年了,坚持手工捣。

    不然丫也不会去村书记手上莫名其妙地买了个商代的人面陶土鬲回来。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鬲如果拿来捣药,确实就比较扯淡了。

    一个人头,甭管是刚从活人脖子上割下来的,还是刚从死尸身上剁下来的,揭去了天灵盖,放在这鬲里头用水煮,完事还有个大活人,拿着一根石头制的大棒槌站在边上。

    他要干啥?

    “中国历史上,包括汉族和一些主要的少数民族在内,从信仰、宗教到草根群体的巫术,对于人体最感兴趣的,是心脏,而不是大脑。”段天鸣跟大家科普着,“包括思维、意识、生命、灵魂,这些主要的精神概念,传统的认识和现代解剖学最大的不同,就是脑与心。”

    姜老师作为一名中医师,他当然也知道这一点,别说那些神神鬼鬼的东西了,就算是中医这门既玄乎又科学的东西,古代的很多著作,都将心的地位认为是主宰,而不是脑。

    “我从视频里观察这根石头棒子,你们看,这上面并不光滑,有浮点,有螺纹,从物理实用性来说,这很明显是用来增加摩擦力的。”段天鸣继续说,“一个被揭去了天灵盖的头颅,放水里煮着,你们觉得这根棒子是用来舂哪儿的?”

    “舂……脑子啊?”王球儿觉得身体一阵发麻。

    还发麻,也不知道之前那些个恶心的回忆是谁说的。

    “大嫂,你回忆一下看,”徐诗寒突然好像想起了一些什么,“你们符箓派有没有对于人类脑浆的一些记载?”

    “怎么你怀疑是一些邪术?”申莹问。

    “是啊,这应该不是什么简单的祭祀或者祷神,”徐诗寒点点头,“我怀疑是术法的仪轨。”

    “我想想啊,”申莹闭上眼睛努力回想着。

    作为茅山宗元符万宁宫北极阁阁主,申莹也并不完全是一个胸大无脑的二货女,别说术法功底,你不博览群书积攒点儿知识,这位子你也混不上去。

    不光是茅山宗,其他道家流派的东西,你多少也必须有所涉猎。

    “我想起来了,”申莹睁开眼睛,“茅山宗和其他符箓派的确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不过我们老申家的那些个残破古卷里好像有提到过。”

    老申家?申公豹?

    “残卷嘛,哪会讲述得那么清楚。”申莹撇撇嘴,“也就是一笔带过的那种,是关于制符的一些技巧,不过千百年来我们家里的人推断认为,这并不是老申家自创的东西,而是旁征博引,记载了一些其他流派的玩意儿。”

    其他流派?

    “嗯,”申莹想了想,“大概是隋唐年间,家族的一位前辈研究认为,残卷上关于这些东西的记载,其实是说截教的东西。”

    截教!

    所有人都吃了一惊。

    截教,就是《封神演义》里面那个反派集团——通天教的简称。

    众所周知申公豹叛离了昆仑山阐教,投入到了商王朝阵营,跟那些个截教门人成了同僚,因此在老申家的典藏残卷里面,旁征博引地记录一些“友军阵营”的东西,那也无可厚非。

    这里跟大家说明一下,长期以来很多人的一种误解。

    《封神演义》写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是同门师兄弟,仨孩子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

    道家有“三清”,你去全国哪个道观都能瞧见,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太上老君。

    仨从来都是挨在一块儿接受信徒们的香火供奉,几千年没有分开过。

    于是乎好多人就在想了,这个“灵宝天尊”就是传说中的“三师弟”——通天教主了吧?

    你全国随便找哪里的道观去打听这事情,人家都会像看文盲一样鄙视你。

    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承认这个通天教在道家学派里的存在。

    更别说你还要将这样一个反派“三师弟”,认定为是他们至高无上的三清之一了,人没拿笤帚打你出去就算是好的。

    现在我告诉你们,这个《封神演义》小说里的大反派,通天教主是咋回事。

    他并不完全是捏造的,这东西有现实原型。

    白莲教!

    我国民间巫术的完全自有品牌,100%中国制造!

    不像明教,那东西还是从西亚传过来的。

    同样是明清小说,《封神演义》和《金瓶梅》一样,是一本很神秘的东西——搞不清楚作者是谁。

    《金瓶梅》最夸张,就留下来了一个“兰陵笑笑生”的笔名,你压根儿不知道真身是谁。

    《封神演义》好一点儿,二选一的状态,不是“许仲琳”就是“陆西星”。

    许仲琳是一个作家,陆西星是一个道士。

    几百年来为了“《封神演义》究竟是他俩谁写的”,文学界和史学界就没有争出一个结论来。

    宗教界更加是一片鄙视,懒得管。

    在道家学派看来,就算这个通天教真的存在,那也跟灵宝天尊扯不上半毛钱关系,所以懒得管。

    我们不用去陷入作家和道士的争论,因为有一点是相通的。

    作家许仲琳,生于1560年,死于1630年;

    道士陆西星,生于1520年,死于1606年。

    都活了七、八十岁,而且差不多就是同一个时代的人。

    这个时代,白莲教很疯狂。

    而不管是作家许仲琳,还是道士陆西星,借助王球儿他堂哥王笑谈写的那本书来说,这俩人都是正经男女。

    文人嘛,学而优则仕,许仲琳也是要去考科举的,在思想上必须紧跟主旋律。

    至于道士,嘉靖年间那是奉为国教的,对于以白莲教为代表的民间团体,那是恨之入骨。

    所以无论他们谁,都是要把这种邪恶团体彻底写成渣。

    在小说《封神演义》中,截教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白莲教的复刻版。

    阐教,也就是原始天尊的昆仑山那一边,他那边的门徒,自“昆仑十二仙”往下,您各位自己去数吧,满打满算加上那些个俗家弟子,估计你连一百条人都凑不齐。

    正统的道教就是如此,人家收徒弟,很严格的。最起码,道士的数量还要受制于中国政府“礼部”发放的“度牒”,而民间的各路神汉们,他是无需经过任何部门的审批。其次,正规道教收徒较为严格,不但师父要考察徒弟,徒弟也要观察师父,师徒间实际上跟现在用人单位招聘一样,是处于一种互相考核的关系,双向选择,只有当彼此都认可对方了,才会正式的拜师收徒,而如果是出家道士,往往还要在道观中先做劳役以磨练心性。小说《封神演义》中,阐教收徒模式与此十分类似。这样的收徒模式,数量自然多不了,更何况很多道士并不愿意多收徒,这个“疑似作者”之一的陆西星,他自己就没有收什么弟子。

    而截教就不一样了,通天教挂一大横幅:有教无类,万仙来朝。

    你想啊,光是被“接引道人”这一个门徒收走的徒孙就有三千人,尼玛两家人数悬殊实在太大了。与之类似的是,道教与民间团体白莲教在人数对比上也是一样的不占优势,道士的数量远低于民间的各路神棍。

    这就叫做“拾到篮里都是菜”,邪恶组织的目的不是信仰和修行,而是造反和创业啊!

    所以他当然就是有一个便收一个,白莲教发展会员的这一点,就与通天教主“有教无类”的搞法一模一样了,而且吧,这样子的收徒,太滥。

    我都不去扯什么人品、功力的高低了,你们就看看名称吧。

    昆仑山那边:玉京金阙、玄都紫府、玉虚宫、八景宫、元始天尊、广成子、赤精子、太乙真人、玉鼎真人、清虚道德真君、文殊广法天尊……

    您各位再瞅瞅截教:仙域真境、碧游宫、通天教主、多宝道人、金灵圣母、无当圣母、龟灵圣母、云霄仙子、琼霄仙子、碧霄仙子、乌云仙、金箍仙、灵牙仙……

    是不是觉得截教好Low啊?名号里面不是有个圣字就是有个仙字,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个神仙。

    对啊,那些个民间团体,白莲教、明教、义和团、太平天国的那个什么拜上帝教,就说梁山好汉吧,您就瞅瞅这截教的各种词汇,是不是跟水浒里头那些人物绰号差不多。

    所以说不管是作家还是道长,他们在当时写这本书出来,是符合国家主旋律的,非但没有被列为禁书,而且很畅销。在《封神演义》的最后,也代表了当时国家主旋律下,民间宗教应该有的结局:蛊惑人心的教中领导层被摧毁,而无知受骗的教众则被道教(阐教)、佛教(西方教)等正教所接收。

    因此,即便在商朝末年的术法界,这个所谓的通天教,或者说截教,它真实地曾经存在过的话,那么,在小说《封神演义》中,这东西也不过就是用来对白莲教含沙射影的。

    现在我们回到开头,正统道家不承认截教是自己的门户,即便就算他真实存在,那么截教也好,白莲教也好,从术法流派的角度来看,应该归属到哪一类呢?

    邪术!

    咱拿白莲教来说吧,他供奉的主神,是弥勒佛。

    但是他们的高层从不念经,而是擅长画符咒,中文版的符咒。

    中层骨干们擅长的术法类型很多,有东北出马仙,有类似义和团那样的神打,有南洋鬼针降头,据说还有会养蛊的。

    正宗的麻辣香锅大杂烩,多欢乐啊。

    所以老申家对截教东西的一些记载,虽然都是寥寥几笔的残篇,也看得人头晕眼花。

    那申莹提到的“制符技巧”,究竟是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