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小说网 > 歪掰的历史 > 第十五章 硬枕

第十五章 硬枕

推荐阅读:黄帝内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风起龙城吞噬星空正青春周公解梦第九特区重生之御医

一秒记住【多彩小说网 www.dctxt.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自然界的牛没有这么恐怖的冲击力,更重要的是,”吕雯说,“一击得手,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看倒像是那些妖术师召唤出来的东西。”

    那些陨石……

    “骷髅头”小行星上面碎裂下来的陨石,“政府手上也有一定数量的样本,加上这个新闻发布会一开,那些炒家为了止损,肯定还有民间的抛售,我们尽可能多的采集起来,一方面以防万一,另一方面,咱也找些懂行的人看一看,”邓甬力挥挥手,“这样,先送样本到长沙,第三厅那么多科长、处长,让他们先去研究。”

    罗长龙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我说两位领导,我突然想起来一个东西啊,不知道跟这件事情有没有关系。”

    罗长龙的意思是说,他见过铜牛。

    大家没听懂,铜牛不多的是么,美国华尔街还有一尊呢。全世界各地的铜牛就更加数不胜数了,这难道说什么变态的妖术师将它们都给活化了不成?

    “你们听我说完啊。”罗长龙挠着头,“我是说,五头铜牛在一起出现,而且还是古代的青铜,这种现象我见到过。”

    啊?

    “你……你不会是说昆明铁路局曾经发车运送过类似的东西?”任郓愣了。

    “唉,你不要把我讲得跟个工作狂似的好不好,”罗长龙一脸不满,“肯定不是在铁路上看到的啊,都说了是古代青铜,当然是文物啦,我应该是去年在云南省博物馆见到过一次。对了,是本省的文物。当时只是带着孩子过周末,顺便带他长长见识。”

    查!邓甬力不放过一个疑点,立马分工,任郓协调全省警力采集民间陨石,同时省里的样本也发速递到长沙,交国防部第三厅勘察。

    他自己带上罗长龙和……

    “尼玛!”邓甬力暗骂一声,现如今他身边一个术法修行者都没有啊!

    邓达瞪着一双大眼睛看着邓甬力。

    没法子了,好歹自己当年留了一手,让邓达念书的寒暑假去峨眉山训练过。

    那就带着儿子一起去吧!

    只是这种事情千万不能让老婆知道了,否则会被打死去的。

    云南省博物馆的党总支书记、馆长姓马,马文科。

    1983年,我才1岁,马老师已经从云南大学毕业了,拿到了历史系的学士学位。

    从1995年算起,马文科在云南省博物馆已经上了23年的班了。

    院子里每一粒沙子他都一清二楚。

    那就更不用说那些个馆藏国宝了。

    接到通知以后,马馆长已经守候在大门口了。

    邓甬力虽然现在的职务是国防部第三厅厅长,不过他是从四川省委常委的位置上调过来的,那时已经是副省级了,你调岗可以,不能降别人的级吧?

    所以在体制内,邓甬力的行政级别是副部。

    见面寒暄之后,马馆长脸色似乎不是太好,不过他还是肯定的说,“确实有这么一件出土文物,现在就在我们馆里。”

    “马馆长,您脸色不太好啊,是不是有什么问题?”罗长龙观察得倒是很仔细。

    “嗯,是有些不对劲的地方,说起来还需要你们第三厅的帮助呢,不过那根你们要看的文物没什么关系。”马文科挥挥手,“来吧,我带你们去看那五头青铜牛。”

    到了大玻璃展柜,大家一看,艾玛,这是个合成体啊。

    并不是你们想象的五头铜牛站在一个玻璃柜里。

    而是一艘船一样的东西。

    古代的船型跟现在不一样,你们看过那种西洋海盗船没,它两头的尖尖部分是向上翘起来的。

    就这么个青铜打造的古代船舶主体一样的东西,那高高翘起的“船头”和“船尾”上,各有一条牛的雕塑,当然是连铸在一起的。

    船身的外侧,还有三条牛,不过不是独立的造型,这仨是浮雕。

    一共五头牛,从那又长又大的角来看,是水牛,不是黄牛。

    但是,大家一抬眼也看到了,展柜上贴着的牌子,可不是写的什么“水牛宝船”,那清晰的大字儿码着:五牛铜枕。

    艾玛,这是个枕头啊?

    关于古代人的枕头这件事情,好多人一直想不明白。

    影视剧和脑残小说咱就不去讨论了,反正都是虚构的,但是你就算到了那些博物馆、文物展活动上面去看,好多古代的枕头,那些材质都是硬得让你发怵。

    陶瓷的,铜的,玉石的,最轻也有那种一整坨紫檀木雕刻出来的。

    这么硬,您睡着不疼吗?

    如果说你这人有强迫症,一通宵都像僵尸那样伸直了腿平躺着也还算了,毕竟古代人的头发,包括男人都比现代人的长,要盘在后面一堆髻,就像是一团毛线球一样,也算是个缓冲吧。

    可你如果翻个身侧着睡呢?

    我擦,整个脑袋的重量,就把你那小耳朵片子给牢牢压死在那梆硬的枕头上?

    一宿?

    我写到这里两个耳朵都是疼的。

    关键,这个“五牛铜枕”跟我们平时看到的那些个古代硬枕头还不一样。

    之前我说过,这东西是个“船”的造型。

    船,它的船沿,也就是船舷的部位,一定是标准规范的“棱”。

    而我们看到过的那些个古代硬枕头,甭管金属、石头还是木,它的边缘,就是你后脑和颈部贴着的那个地方,大多数都是平缓,或者说是圆滑的。

    这样你脖子才舒服啊。

    它这个“五牛铜枕”倒好,棱是棱角是角,睡上去那感觉就跟有把斧子架在后颈上一样。

    这样能睡着?

    以前我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些说法,大致的意思是最早的古代人,他们其实跟现代人一样,枕头都是用软的,棉、麻、草,诸如此类。

    至于后来,为什么会既用软枕头,又开始用硬枕头呢,他们说那是因为国家发明了万恶的高考制度。

    对,就是起源于隋朝的科举。

    科举最大的亮点就是在理论上提供了无视阶层的公平可能性,正因如此,那些个寒门学子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纷纷挑灯夜读,“硬枕头”就是他们发明出来的。

    你要知道,挑灯夜读最大的敌人就是犯困。

    寒门学子嘛,又不是富二代,别说那时候各种毒品、烟草还没有引进,就算是浓茶,他们也喝不起啊。

    头悬梁,锥刺股?

    首先头悬梁不是那么容易操作的事情,首先你们家那房子得“有梁”,不能是穷苦村妇家的茅草棚子吧?

    第二点,古代但凡“有梁”的房子,那里面的空间层高都是很大的,至少是咱们现在经济适用房的两倍以上。因此你要在房梁上结根绳子,甭管你是头悬梁还是脖子悬梁,这都不是说你天生一米八、九的大高个儿跳一跳就能办到的,非得各种家具叠着爬才行。

    第三点,人的头发,很滑的。

    每天头皮还在分泌各种油脂,所以垂下来的绳子你要牢牢系在头发上,还真不是个容易的事情,光靠绳子末端打结总是不靠谱,随时可能滑出来。

    其实最好做这个事情的朝代应该是清朝,因为清朝人都编了麻花辫嘛,绳子可以很方便地穿插固定住。

    因此在大多数的古代时期,你真要头悬梁的话,最好有个书童帮你。

    寒门学子,他请得起书童?

    头悬梁是汉朝那个叫什么孙敬的学者搞起来的,但其实这个动作在后来的科举时代里一直应用很少,直到清朝人编起了辫子,用的人才多了一些,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锥刺股呢?

    这是鬼谷子的门生——苏秦发明的,看书看得快睡着了,一锥子扎向自己的大腿,然后人就清醒过来了。

    这个动作按理说应该比头悬梁简单吧,可是依然没有大范围推广开来,甚至还不如头悬梁呢。

    因为这个动作有安全隐患。

    你想啊,你为啥要扎自己大腿?那是因为你犯瞌睡了。

    既然犯困了,那你的脑子就不一定够清醒,不清醒你下手的时候就不那么靠谱了。

    据说后世曾有仿效古人者,念书念得头昏脑胀,右手放下笔,狠狠一锥子戳下去,结果戳到了两腿中间的那个器官……

    而且,锥子这种东西,并不是家家都有的常备品,因此有些后生就自做主张换成了刀子……

    多可怕啊,念个书就把自己阉掉了。

    所以说头悬梁锥刺股只是一个象征意义,真正实用性的发明,按照那位网友的观点,就是“硬枕”,其核心方法论就是——你念书念困了,不要强刺激,最好的法子就是去睡一觉,哪怕十分钟都行。

    老大,古代没有闹钟啊,还十分钟,我这一躺下去再睁眼可能就是日上三竿了。

    不要紧,用硬枕。

    寒门学子嘛,最早的硬枕就是一截烂木头。

    困了就在圆木枕头上眯一会,一旦熟睡稍有偏动,它要么就会导致你的头部滑落,要么就会因为侧卧而压疼自己的耳朵,你就会惊醒。

    因此硬枕又叫“警枕”,让你再困也只能眯一小会儿,比悬梁刺股靠谱多了。

    我说过,以上这只是网友们发的帖子,其实,硬枕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年就该有了。

    比方说孔老夫子汇编的《诗经·陈风·泽陂》中就有“寤寐无为,辗转伏枕”一句,而从“枕”的造字上看,最初做枕头的材料就多为木头,《说文解字》的解释也认为如此。

    也就是说,从社会文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硬枕头和软枕头,一直都是掺杂着同时使用的,但还是那个问题:石枕、瓷枕、铜枕、木枕,这么硬,能睡吗?

    所以专门偏好男男女女生理研究的人们又提出一种说法:

    硬枕,应该是给死人或者病人用的。

    死人咱就不去说了,陪葬品嘛,那当然如果你家里有钱的话,青铜、玉石、黄金、红木、金丝楠,都可以用来放在棺材里当枕头,反正死人又不会觉得疼,你就让他躺呗。

    说这话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一些古玩爱好者,淘回来一个玉石枕头,也急不可耐放在床上就要躺上去享用享用。

    您睡着舒不舒服还两说,关键,这很可能是死人趟过的啊。

    另外,我们说说病人。

    生理学家所指的“病人”,并不一定就是说那种下了病危通知书,马上就要去见阎王的奄奄一息的重病患,他这里包括头疼脑热、皮肤长癣、上火,都算是病人。

    古代大文学家辛弃疾睡硬枕的时候还写过两句——“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山晚来收”,一个“冷欲秋”,说出了睡在竹枕上的惬意。

    据这些专家研究认为,人上了床,如果头部的温度过高,就不容易入睡,日常家庭中以荞麦、木棉或塑料泡沫为枕芯的枕头,由于用来填充的物料不透气,不容易散发头部所产生的热量,所以在夏天多在枕头上面垫竹席——我们现在也是这样嘛,这样头部就感到凉爽容易入睡。古人对以上现象不一定能上升到科学的阐述,但古代的硬枕头大多具有清火、安神的作用。

    现在我家里还有那种用中药配制而成的药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明目枕”,就是一种作为驱头火、明目、医治头昏目眩的非常简易的疗法。

    专家们认为,古代的硬枕头,人们拿者睡觉的时候,也不是后脑勺放在上面,而是脖子枕在上面,不但凉快,还能保护发髻不乱,早晨起来头发都可以少梳两把。还有种说法,这种枕头有利于健康,叫做“无忧四寸长寿三寸”。

    不是有个成语叫做“高枕无忧”么。

    按照这个口诀来换算,所谓“无忧枕”的枕头就是12公分高,而“长寿枕”的枕头就是9公分左右。

    从医学角度说,这样的枕头虽然不舒服,还是有好处的,垫了这个硬枕头,颈椎会更加前驱,这样的前驱,对于颈椎病是有好处的。不过侧躺的话就没什么用了,而且九公分的高度在矫正颈椎弧度方面比十二公分的更好,所以长寿三寸的说法也很科学。